五四青年节前夕
华东师范大学举办“未来大学与青年师生”
五四青年节主题活动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
与来自全校26个学部、书院、院系的
青年师生代表对谈
共话未来大学与青年担当
钱旭红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对当前社会变革的认识,阐述了对未来大学以及未来人才培养的思考。
他指出,以量子科技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正在推动人类文明颠覆性发展,以跨界、智慧、融合为特征的未来产业和社会竞争,将给未来人才的培养带来巨大挑战和机遇。
人类社会每个领域都在经历从1.0到2.0,再到3.0、4.0等更高阶段的迭代和跃升,大学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不断进阶。当前,多数人的认知仍停留在知识点层面,将来就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可能沦为AI时代的“无用人类”。为此,他提出人才培养应坚持“重思维”,即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人们掌握对知识的加工能力和对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的把握能力,才能成为携手人工智能的“平行人类”和驾驭人工智能的“超级人类”。
他表示,与量子论中的“波粒二象性”类似,学科体系建设也存在西方的“粒子分离性”和中国古代的“波动整体性”,只有超越东西方的知识学科分类和传统思维方式,才能避免过度分化导致的体系固化与思维僵化。他以中西医思维的差异和杰出人物的成才经历为例,提出人才培养应重视“超学科”,即中国先贤老子强调的“大制无割”,实现“文、理、工、艺”的超学科融合发展,培养“多态叠加、一专多能、跨界超能”的未来人才。
他表示,未来大学的特征就是“超限”,即超越学科界限、时空局限以及创新极限,培养超越离散知识点和单一思维模式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卓越英才。 “智能化”助力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实现这一变革提供路径和工具。
近年来,华东师大以“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理念为指引,构建“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育人框架,实施一人一案、允许留白、学科交叉的育人实践,在若干学科领域探索超学科、开放性、项目化、无细案、学分认定、融合AI的育人模式,正在建设成为引领育人创新的、多态叠加的未来大学4.0模式。
在报告的最后,钱旭红校长为青年成长提出了策略和建议。他寄语师大青年,要以第一性原理为指导,善用AI工具,努力摆脱当今青年人容易出现的“空心病”问题,成长为有扎实知识、有健全思维、有时代使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青年师生积极提问,争相与钱旭红校长交流对话。大家的问题涉及AI时代的学习与教育、量子技术的重要性、跨学科人才培养、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等多个方面。校长一一耐心解答,鼓励学生超越知识点,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学会与AI合作,从现实问题出发进行学习与创新。他还强调了量子技术对未来发展的关键作用,建议同学们深入了解量子相关领域知识,以把握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
校长与青年学子、青年教师对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Q
我们现在总在说AI赋能其他学科和领域,那么什么能够赋能AI?
A
第一,量子可以赋能AI。未来计算机是叠加态,计算速度加快,逻辑模式改变。一定要了解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第二,生物智能等也可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启发。当然,也可以和DeepSeek聊聊,会有新的启发。
Q
人文社科的学生学习自然科学门槛较高,如何培养文科学生的客观理性思维,如何寻找思维与实践平衡点?
A
其实掌握理工科的思维不难。人文社科的同学可以借助AI理解理工科思维方式,不需完全掌握专业知识,可以让人工智能来模拟理工科的人思考问题。关键在于提好问题,了解其他领域的思维模式,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学科融合与创新。
Q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平衡专业学习与跨学科发展?
A
人工智能汇聚了人类数千年的知识,但其跨学科回答能力仍有局限。未来人才需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所带来的思维局限,从现实中提炼真实问题,在和AI的合作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本科生应学会自学,研究生则需掌握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领域,超越既有的领域和线性发展思维,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工智能是必学工具,但人类的核心优势在于提出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这是AI难以替代的。
Q
教师是否会被AI取代?未来教育需要培养哪些核心能力?
A
老师会永远存在。教师因其情感温度而不可替代,而AI和机器人很难和人建立起情感。AI能传递知识,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关键是教师自己不要变成机器。教师要有教育家情怀,把一切行业看成教育;要有企业家精神,拥有冒险精神;要成为专家型的卓越教师,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教书匠。
Q
在未来大学中学生如何更好地参与校园民主治理?
A
以前是老师教学生,好的大学是老师和学生的相互启发,未来大学是老师、学生和AI三者相互学习和启发。过去的治理靠的是个人判断,而在未来是需要利用大数据,生成不同方案并且呈现每一种方案的优劣势,这样可以有更好的决策,因此治理方式在通过人工智能发生改变。
Q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避免使命驱动异化对创新活力的压力,实现自由与责任的共生?
A
有时候我们会把个体和集体对立起来,或者把自由和责任对立起来。但是不存在第三种状态吗?老子说“三生万物”,我们要学会在对立与统一中间找到平衡点,找到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协调状态。使命不应该是扼杀创造力,而应该是激发创造力,带着使命感去创造,不会觉得痛苦。而当你接纳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不认同的任务,甚至把它误以为是自己的“使命”,我觉得这就是“苦命”而不是“使命”。
Q
我们要如何依托即将建设的新校区,推进未来的人才培养工作呢?
A
我们就是要通过建设新校区,让同学们和周边真实的产业接触、和真实的未来发展需求对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在真实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五四青年节
祝大家节日快乐
永远青春无敌!
来源 | 校团委
图 | 张文斌 曾雪莲
编辑 | 符哲琦 王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