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在绿地幸福家海珀天润康养中心,23岁的楼层主管李帆帆正在给一位失能老人翻身。“爷爷,来,您放松,双手抱在胸前,一会儿就好了。”李帆帆一边哄着老人,一边熟练地给老人翻着身子。
身子翻好后,她又依次拉着老人的四肢左右晃动,帮助他们放松,避免四肢僵化。这样的翻身,每隔两个小时就会进行一次。
“爷爷,您慢点,不急慢慢来。”
到了下午的活动时间,为避免老人在下楼过程中出现意外,李帆帆将她管理的老人们接到四楼活动室,带着他们一起做手指操,放松手指。
查看夜班记录、逐房巡视、与值班医生沟通情况、跟家属反馈沟通……她熟稔地处理着每项工作,动作老练得不像是刚工作两年的“00后”。
这位2002年出生的姑娘,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选择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一干就是两年。
在她身后,更多“90后”“00后”的身影穿梭在护理站与老人房间之间——如今,这家康养中心大约有30%的工作人员是像李帆帆这样的“青春养老人”。
当同龄人忙着在网红景点打卡时,这群“青春养老人”的微信步数在老人房间的来回穿梭中悄然破万,但听见活动室里传来的老人们爽朗的笑声时,那笑声比任何风景都更让他们确信,这是属于“青春养老人”的特别黄金周。
李帆帆给老人喂饭
“夕阳”里的“朝阳选择”
2000年出生的郭宁,同样从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回想起当初填报专业时的迷茫,坦言道:“高中班主任推荐的,一开始我也并不了解,只知道养老是个‘朝阳行业’。”理解这份职业的价值是在一次次为老人提供的切实帮助上。年前,80多岁的贾爷爷突然间没了胃口。“拒绝饮食和沟通,每天就是躺着。看着爷爷生命体征下降,家属也是干着急。”医疗检查无果后,护理团队开始了一场“美食攻坚战”。了解到贾爷爷喜甜后,便以甜品为突破口,从小蛋糕配合营养液过渡到可以自主进食正常饭菜,历时三个多月帮助贾爷爷重建规律饮食。“现在回想起来,很有成就感。”郭宁自豪地表示。在一次次工作实践中,让这位“00后”姑娘也渐渐读懂了课本上的“生命关怀”。
与郭宁不同,1992年出生的张静是济南养老行业里较早的“科班生”。2012年,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张静坚定地选择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父亲是驻村书记,受到父亲照顾空巢老人的影响,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和养老相关的专业。”她回忆道,“电视里老人坐在墙角,晒着太阳往外望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正是老人的这份孤独感打动了张静。
“家庭中一老一小是最需要照顾的,但对老人的关注度会少一些。做养老行业也是为社会贡献一份力。”谈及养老行业的重要性,张静的语气颇为自豪。而今,这位“90后”姑娘已经从年轻护理员成长为一家机构的院长,但她依旧保持着每天与老人“拉家常”的习惯。
张静院长和老人亲切地打招呼
“三大关”考验下的成长
直面屎尿关、生死关、性别关,是每位新入职护理员的必修课。2002年出生的李帆帆依然清晰记得实习第一天便第一次处理失禁老人的场景,“一开始很排斥,但是经过主管讲解,自己实际处理后发现其实没什么感觉,慢慢就克服了。”现在,为了帮助老人更好地解决需求,她会根据老人的习惯定时、主动询问。
生死课题来得猝不及防。2021年底,从业不到一年的郭宁第一次面临自己照顾的老人离世。“很恐慌,但回忆起和她相处的点滴,也很惋惜。”郭宁回忆起来还是不免叹息。
性别观念的碰撞往往更隐秘。但李帆帆面对这个话题的态度很是专业,“不会害羞,做养老跟做医疗一样,不分男女。”
从误解到专业认同
“一听就是伺候人的,没那么好听。”郭宁脸上露出苦涩的笑。
提起养老服务从业者,不少人存在“年龄大、学历低”的刻板印象,还简单地将他们的工作理解为给老人端屎擦尿、伺候一日三餐,其实养老行业远不止这些。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认知障碍疾病患者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我国当前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认知障碍患者5300多万,其中中重度认知障碍患者达1507万。而在这家康养中心里,一百三十多位老人中也有约三分之一的认知障碍患者。
老年人出现认知障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家属看来,“有点糊涂、忘事”可能是正常的衰老表现,但在专业护理员眼中,每个细微变化都是可以量化识别病情的表征。“我们会通过跟老人交流及时发现苗头,用一些量表工具进行诊断,之后调整服务内容和用药,并及时告知家属。”张静讲解道。及时介入、延缓病情,护理人员用知识和经验为老人建起抵挡认知障碍的高墙。
在康养中心走廊的墙上,张贴着长者们对工作人员的表扬信。“护理方案你定好,逐字逐句执行中”是张文园爷爷对服务的认可,“专业,有朝气,有干劲儿”是养老院爷爷奶奶们对年轻护理员的评价。如今,偏见也在新一代护理员的细致服务中慢慢消解。
有了年轻人的加入,康养中心变得更加热闹……“年轻人更有活力,学习能力强,智能化程序、设备接受度更高,更有利于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工作量。”张静表示。
让“青春养老人”扎根,亟需配套政策加持
“留住一个人不容易,培养一个人更难。”如何留住这些“青春养老人”是养老机构普遍面对的难题。
谈及毕业生留存率的问题,李帆帆告诉记者,毕业一年后,从事养老行业的同学数量大约剩余一半。对此,张静也有同样看法:“一部分来实习的学生会留下,另外的多是选择考研考公。”
在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实践中,这些年轻从业者也面临特殊挑战,如遭遇老人因病症产生的非自愿攻击行为(如抓伤、谩骂等肢体语言冲突),身心双重承压。“这个时候我们就会给他们放几天假,出去放松放松,以年轻人需要的方式给年轻人疏导压力。”张静说。
“我们会安排年长的护理人员以‘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员工,从老人的照护开始做起,学习照护老人的技巧的同时,掌握生活护理和心理关怀等技能,熟练后再进行其他岗位的轮岗。还会根据员工情况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员工成长。”张静说。
“在家娇娇女,在这儿多面手。”是康养中心老人们对“90后”“00后”年轻养老护理员们的评价。
“干养老需要情怀”。在银发经济战略机遇期与适老化改造浪潮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正经历结构性重塑。以郭宁、李帆帆为代表的新生代养老从业群体,正在成为推动行业迭代的重要力量。
(大众新闻记者 张铭铭 张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