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堂内,拖着行李箱的游客络绎不绝,中文、英文、日语等多国语言交织,既有追寻外滩风情的国内旅客,也不乏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与上个月相比,酒店工作人员应对客流的节奏明显更加从容——正如他们笑言:“手上有‘良方’,我们不再慌!”
这剂让酒店服务
提质增效的“良方”,
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自去年国家免签政策落地,外滩的宾旅馆迎来如潮水般的外籍客人,然而,对于区域内众多未配备餐饮设施的酒店而言,这场“客流盛宴”却暴露出显著服务短板。语言沟通障碍叠加外卖软件使用不畅,使得外籍宾客在探寻地道沪上美食时举步维艰。酒店从业者们对此也颇为无奈,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给出零星的建议。
山北居民区第四微网格网格长夏陆斐走访中发现,不少国际游客手持翻译软件在酒店大堂反复询问,试图通过碎片化的关键词描述寻找生煎包、蟹粉小笼等特色美食。酒店工作人员虽有心相助,却因缺乏系统化的餐饮推荐资源,仅能凭借个人经验提供有限指引。
在如家商旅酒店(上海外滩南京路步行街地铁站店)时,第七微网格网格长徐帆同样发现了酒店服务的艰辛。为了能给客人推荐靠谱的餐厅,酒店员工们自发组成“美食侦察队”,利用休息时间亲自前往各家餐厅试吃。笔记本上记录着每家餐厅的口味特点、人均价格、招牌菜品,甚至连出餐速度,“为了找到一碗正宗的蟹黄面,我们几乎尝遍了辖区内所有的面馆。但面对客人多样化需求,现有的信息储备远远不够。”这种供需失衡的服务现状,不仅影响宾客体验,也成为外滩旅游服务品质提升的痛点。宾旅馆的诉求引起了网格长们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了街区“零距离家园”共治联盟亟待解决的重点议题。
在外滩第一综合网格的积极协调下,一场充满“烟火气”的协商会在外滩470社区长者食堂热烈展开,街道社区服务办、食堂运营团队以及各宾旅馆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良策。“我们酒店外籍客人占比超半数,能否设计一份图文并茂的双语菜单?”“要是能提供定时定量的餐饮配送,帮客人解决一日三餐就再好不过了!”宾旅馆代表纷纷道出服务痛点。
值得一提的是,外滩470社区长者食堂由区属豫园集团专业承接运营,这里不仅能提供早、中、晚三餐的丰富餐食,其大富贵熟食更是以传统工艺与优质食材还原地道上海风味,为破解宾旅馆餐饮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协商会上,社区长者食堂与宾旅馆迅速达成合作共识,推出定制化服务方案:打造融入海派文化故事的双语菜单,制作美食导引手册,开展员工餐批量供应,并建立灵活供餐机制,以“一铺一方案”精准匹配各宾旅馆规模与客源需求。
在热烈的讨论中,多元化合作模式渐次成型,7家酒店表达合作意向。上海外滩逸晚酒店率先与食堂签订定制早餐配送协议。针对酒店外宾多、距离远的特点,食堂研发三款融合西式简餐与本帮风味的套餐,计划专人配送,并探索代订餐服务。如家商旅酒店(山西南路店)则创新推出餐券合作模式,凭借毗邻优势,将设计精美的餐券提供给客人,既保障了食材品质,又提升了客户体验。“食堂就在隔壁,菜品新鲜、价格实惠,有街道监管,推荐给客人特别安心。”酒店工作人员如是说道。
五一长假,正是检验社区主导的餐饮服务革新“良方”的关键时刻。当八方游客涌入外滩,这份凝聚共治智慧的解决方案,正持续释放强劲动能。
更令人期待的是,外滩苏河街区以社区食堂为枢纽,串联老字号、艺术展馆与历史建筑,匠心打造“美食+景点”Citywalk地图。在党建引领下,集味觉享受、文化探索、城市漫游于一体的文旅生态圈,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创新的宾旅馆餐饮服务模式,将城市温度融入每一道本帮菜肴,既优化营商环境,又为旅游经济注入新活力,让中外游客在烟火香气中读懂外滩,爱上上海。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澳门特色美食都搬到上海弄堂里了!快来“新天地碰头”吧
2. 线上拉动线下服务消费,这些平台发力“五五购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