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新药临床研究是逐步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抗肿瘤药也是全球最受关注,最‘卷’的赛道之一。”4月30日下午,来自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岳阳医院等的专家齐聚浦东,在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内展开一场关于“多学科诊疗”的头脑风暴。
记者了解到,作为落地浦东外高桥的上海自贸区首家研究型医院,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预计今年年底将有30个新药临床研究项目在院内展开,瞄准的都是疑难重症。 浦东优越的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医疗资源,为推动医产融合工作,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
今年以来,一批创新药企业研发进展持续加速;同时,助力“全产业链”发展的平台也日益完善,让真正具有医疗价值的产品以更快速度进入到医院,尽早让患者用上。
今年年底预计开展30个新药临床研究
新药创制的过程当中,包括了药物的开发、动物实验,直至进入临床试验。只有经过临床研究之后,才能证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最终上市来服务于广大的患者。
“高博肿瘤医院虽然规模不算大,但我们目标是研究型医院。研究型医院在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运作模式是既服务患者又服务临床研究,这在国内还是为数不多,我们希望率先探索。”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李进教授表示。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期开放床位406张,二期正在筹建中,预计2026年投入使用,一二期合并开放床位约700张。
“成立一年多以来,我们已经开展了20多个新药临床研究,正在洽谈中还有18项,预计年底会有30多个新药临床研究项目在院内展开。”李进教授说。
记者了解到,致力于推动临床转化和临床研究服务,高博肿瘤医院已建设了多个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试验平台。
“作为研究型医院,高博致力于推动创新药加速成果转化。以临床1期研究为例,成功率一般在18%,但通过我们专业系统支撑,已经能够协助企业达到近50%的成功率,这一点也是研究型医院的核心价值。” 高博医疗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执行院长冯晨表示,“目前和我们合作的企业既有初创型,也有跨国药企,其中有一款1类新药预计这两年会‘跑出来’获批上市。”
持续推动临床进度和创新平台建设
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100亿元。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以来,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21个(占上海3/4),创新医疗器械31个(占上海58.5%),今年已获批上市2款1类创新药和4款创新医疗器械。
浦东“创新药”实现从“中国新”到“全球新”,关键在于对前沿开发的执着。今年以来,浦东不少创新药企业就公布了最新研发进展。
如三生国健申报的1类新药SSGJ-627注射液近期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根据三生国健公开资料,这是一款抗TL1A单抗。本次是该产品首次在中国获批临床。公开资料显示,TL1A靶点在近年来受到行业广泛青睐。近年来多家大型医药公司通过合作开发这类产品,可见对其临床应用潜力的认可。
开发了多个全球第一梯队创新药品种的迈威生物,核心产品9MW2821是自主研发的靶向 Nectin-4 ADC创新药。据悉,目前,9MW2821多适应症全面布局单药及免疫 +ADC 联合治疗,已有3项临床研究挺进III期,在宫颈癌适应症领域更是全球首个且唯一进入 III期的同靶点药物,已公布的临床研究结果展现了Best in class(同类最优) 潜力。
从科创成果到临床直至商业化,关键的产业环节就是打通“产学研”。
自去年以来,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就公布了与多家前沿创新药研发公司的合作新动向。包括为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试验的CCR8小分子拮抗剂推动II期临床;并助力礼新医药多个创新项目的临床研究,该公司作为浦东创新药代表企业,专注于研发肿瘤特异性靶向ADC和免疫调节大分子创新药物。
目前高博肿瘤医院还开发了一套基于AI的创新系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从以往耗费1个月时间缩短为1周。
近年来,浦东新区在医产融合机制上不断探索,并制定出台了《浦东新区关于加强医产融合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打破以往医疗与产业相对独立的局面,实现医疗资源、高校资源、产业资源的横向流通。
一批平台也逐步建立,如东方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成立“干细胞工程转化医学中心”,浦东医院、周浦医院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人才培养、药物研发方面开展合作,区属医院与微创医疗、和黄医药等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