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赏魅力沪郊新画卷,共享海派乡村新生活。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多个涉农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及经营主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推出《海派乡村新图景》系列融媒专题报道。
护塘村,坐落于杭州湾北岸,隶属金山区漕泾镇,因境内古朴的护塘古镇而得名。由原护塘与邓桥两村合并而来的护塘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国家森林乡村”“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
漫步在护塘村的主干道上,就能感受到这里的特别之处。路两旁,小区化管理的农宅被绿意包裹着,显得格外宁静祥和。如果从空中俯瞰,护塘村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森林乡村。村域内有3500亩防护林,几乎占了整个村的三分之二。
一片片森林氧吧,不一样的景致,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振兴路径。
藏在森林里的发展机遇
2021年,护塘村党总支书记李欢军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之前我们引进了菌菇种植,目前已经形成将近120亩的规模。从去年开始,我们又开始尝试一些中草药的种植,同时不断扩大林下经济种植的面积。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效益也还是可以的。”
在离村部不远的上海海铭苗木专业合作社里,林下种植的赤松茸正在采收期。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森林保湿恒温,最适宜菌菇生长,这样长出来的菌菇天然无公害,“今年已经有30几批游客前来采摘。新鲜摘下的菌菇现场就可以简单清洗、烹饪品尝,从田头直达餐桌。”
“林菌共生”模式,开辟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去年光是靠林下产业,村子就增收20万元。李欢军说,部分烘干后的菌菇还会作为福利发放给村民。
虽然林下经济投入少、见效快,然而赤松茸采摘只能持续到5月中旬,其余时间如何确保林地资源不浪费呢?2022年开始,合作社开始在林下种植薄荷、蒲公英等中草药。今年首次种植芍药、何首乌,促进林下经济的多元发展,形成循环农业典范。将来,这里有望实现春天芍药花开成海,可以赏花采菌菇;夏天,薄荷清凉解暑;秋天,银杏树下何首乌硕果累累。
此外,护塘村还主动探索,将文旅活动融入林下经济发展中,建成“森林健康科普基地”。扫一扫森林树木的“身份牌”,可以了解树木的前世今生,还能听到专业老师的科普讲解。目前,森林健康科普基地全年免费开放。李欢军还考虑依托林地资源,走出一条“森林康养”的振兴发展道路。
认识护塘,从人文开始
在村委会对面,护塘村打造了全区首个村级体育馆,不收任何场地费,每到周末场馆都是爆满。全场净空高度达9米,场地面积达到300多平方米,拥有羽毛球馆、乒乓球室、篮球场、休息室、更衣室和淋浴房。寒暑假期间,这里便是孩子们的天堂,村里聘请了羽毛球专业教练带着大家锻炼。为了丰富村里老人的生活,护塘村组织开设古筝班和广场舞队,还定期开展海盐画、剪纸等多彩的体验活动,不断丰富着村民的精神世界。
多年来,文化始终是护塘村发展的底色。这片拥有6400多年历史的土地,孕育出文化名医蔡叆裳、种瓜状元蔡金龙、书法教育家戚天音等传奇人物。
在村史馆的蔡慧英非遗剪纸工作室,一把剪刀在蔡老师手中上下翻飞,民俗风情转眼成了灵动的窗花。她的作品灵感皆来自生活,儿时的节气农事和童年经历,几乎每幅作品背后都有讲不完的故事,充满了生活意趣。土生土长的蔡慧英深深热爱着这片土地,她的工作室也成了村里的一张亮丽名片。
为何护塘村人才辈出?李欢军坦言,村里重视教育的传统由来已久,这里曾是漕泾小学、漕泾中学的所在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护塘村汇集了150多位教师。几十年来,村里培养了近300名大学生。李欢军表示,从2018年起,村里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学子们深造、反哺村子发展,中草药种植的点子就是这样促成的。李欢军深知,文化底蕴是护塘村的隐形财富。他发动村里的百名教师,深入挖掘护塘的历史,撰写了《西护塘的故事》,收录了66篇动人故事,激励护塘后人继往开来。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腾飞,更是生态的蝶变、文化的传承。这片古老土地,正书写着一部新传奇。
文:曹佳慧 葛婧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