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特色讲座
上海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精彩纷呈的特展内容,多年来持续推出高质量免费公众讲座,成为广大市民特别是众多文博爱好者的学习乐园。
上博讲座以系列化为准则,广邀国内外博物馆研究人员和各大高校著名学者为主讲人,内容涉及艺术、历史、考古及学术动态等多个领域。过去一年,上博讲座举办数量超过50场,主题从考古发现到艺术欣赏、从历史现象到经典设计、从远古中国到世界文明,还联合社会力量打造了两大讲座品牌“上博讲坛”“江南文化讲堂”,为广大市民带来一场又一场知识盛宴。
讲座面向所有成年人,位于人民广场的学术报告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学习阵地,每次在此举办讲座,300多个名额总是被秒抢;东馆在去年年底全面开放后,新的学术报告厅启用,座位数扩至500以上,让更多的市民能够参与活动现场。此外,大部分讲座都制作成“上博课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更多观众,真正做到了打破时间与地点限制,逐步形成知识共享平台。
分众化教育
上海博物馆用热情和开放的态度欢迎社会公众,为更广泛的观众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活动,从而使更多的观众群体在博物馆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分享。一直以来,上海博物馆秉持“分众化教育”的理念,为不同观众群体策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搭建起丰富多元的教育体系。
“分众教育”最常用的活动形式之一是工作坊。工作坊是博物馆教育中具有实验性质的小型活动,人数一般限30人左右,最多不超过50人。内容或以手工操作体验来感受艺术创作的过程,或以分享、交流和讨论来深度学习某个文化主题,是一种深度参与的活动形式,往往对报名参加的观众有一定的身份限制。我们举办过学生工作坊、亲子家庭工作坊、青年工作坊、银发工作坊、教师工作坊、疗愈工作坊等等,以适应不同类型的观众。
博物馆“分众化教育”的实施方式有多种角度,比如基于来源地的、基于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的等,但在教育实践领域最常见还是将观众分为未成年观众和成年观众(其中再细分),以及特殊群体。
未成年人 为了让未成年人乐于走进博物馆、乐于学在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在教育资源、体验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多样的尝试。面向6-18岁观众的古代文明探索宫,以探索式、沉浸式和互动式为特色,以博物馆“职业体验”为主线,激发青少年儿童及亲子家庭对中华文明的热爱;结合特展推出的各类免费学生课程和亲子工作坊,报名极为火爆,深受家长和小朋友的喜欢;“博观大课堂”为广大中小学校实践“大思政”“大美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优质文博内容,学生走进博物馆、博物馆走进校园,在双向奔赴中共同成长;常设展厅推出少儿导览折页细分为5-8岁和9岁以上两版,从艺术审美与想象、古人的智慧与创造等角度引导少年儿童的博物馆参观学习之旅……
成年人 博物馆成年人观众占比多,社会背景、知识水平复杂多样,我们推出不同主题的专业讲座、工作坊和学习资料等,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适合的类型。尤其针对老年群体,推出了“爱在博物馆——乐龄行动”计划,以巧思解决老年群体参与文化的现实障碍,以高远立意推动文化养老与社会价值的共融,为老龄化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创新样本。海派盆景、兰花品鉴、手机摄影工作坊、银发读书会等等,以更贴切的主题活动回应老年群体的文化休闲需求,践行“终身学习”的博物馆教育理念。
特殊群体 对特殊人群的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上海博物馆重视提供全面无障碍的文化服务,不断推出优质的无障碍教育项目,使特殊人群能够无障碍地欣赏文物、感知艺术、享受博物馆、享受文化生活。比如面向听障人士推出系列手语主题导览视频,使听障人士也可以用双眼“听懂”文物,均等共享博物馆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走进上海市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利用博物馆资源丰富特殊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其人格发展;举办无障碍教育活动,在无障碍的展厅环境中实现与历史、与艺术的对话。
在上海博物馆,总有一场活动等你来。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化普惠,不是让所有人接受相同的知识,而是让每一类人群都能以最舒适的方式,与文明相遇。我们将一直致力于为广大观众打造开放、丰富、自主、愉悦的学习环境,搭建公共教育平台,为不同观众群体提供多样的博物馆体验,满足时代与公众的文化需求。期待每一位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你最爱的文化知识分享。
活动报名攻略
讲座、工作坊、展厅探索和导赏……上海博物馆为各类观众准备了如此多的活动形式与主题,要如何报名才能参与?
请关注上海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或官方网站“教育活动”页面。活动一般提前一至两周公布相关信息及预约开始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准时进入预约程序,先约先得,额满为止。今后,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地提供更多的博物馆文化服务,不断扩大观众服务覆盖面。
“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方式
“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预约方式
供稿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