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乡村一片繁忙景象。各地都在抢抓时机,加强田管,争取丰产丰收。但在如此关键时节,有些村干部却出现“躺平”苗头:产业项目推进迟缓,基础设施维护滞后,村民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
询问原因,回复是“明年还不知道干不干,现在折腾没意义”。这种在任期最后一年就按下工作“暂停键”的现象,折射出部分村干部中存在消极、懈怠、不作为的“届末躺平”现象。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这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一句名言。村干部是乡村发展的领头雁,是乡村治理的排头兵,也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不管上级出台什么样的农村政策,真正执行起来都要靠村干部去具体实施。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如此关键时期,村干部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富裕,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实现。
患上“换届综合征”,究其根源,是个别村干部理想信念淡薄、责任意识缺失、背离初心的缘故。有村干部认为,现在自己操心出力拼命干,“摘桃子”“得面子”的可能不是自己,那就太亏了,不如现在“佛系”一些,等明年形势明朗以后再说。有的自知工作不力,下一届肯定不会被选上,便破罐子破摔,直接躲平摆烂。还有少部分,前四年竭尽全力,最后一年可以喘口气,歇一歇了。
患上“换届综合征”,还与制度设计的漏洞有关。当前村干部考核一些地方存在重选举轻过程的倾向,对任中监管相对薄弱,给工作懈怠者留下存在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方为保换届稳定,对不作为现象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形成“多干多错、少干少错”的逆向激励。比如,某地村民反映,村里本想投资修缮一条灌溉渠,但乡镇干部却私下暗示:换届前不宜有大动作。这种做法不仅助长了村干部的懒政思维,更容易让群众对基层组织的公信力产生质疑。
解决问题需要价值引领与制度创新双向发力。
首先要强化思想教育。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意识,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补齐他们的素质短板,帮助村干部形成“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正确政绩观。同时,基层政府要做到及时咬耳扯袖,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对于“病入膏肓”的村干部,绝不能放之任之,该打板子的打板子,要以“铁规矩”倒逼他们转作风。
其次,要理顺考核机制。比如,有的地方推行的“届中体检”,由镇街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的评估团,每年对村干部进行全方位考评,结果与干部绩效、连任资格直接挂钩。还有的地方实施离任倒查机制,对重大决策实行终身追责,倒逼干部站好每班岗。这些探索结果表明,唯有构建覆盖任期全过程的考核、监督、激励机制,才能打破“届末躺平”的恶性循环。
乡村振兴是场接力赛,需要每任干部传好“责任棒”。村干部们要树立起“任期有期限,责任无终点”的意识,把个人工作与村庄发展、村民幸福结合起来,拿出“在肩上”的担当、“在路上”的毅力守好自身“责任田”。
治疗“换届综合征”,也是下好村级换届的“先手棋”,万万马虎不得。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