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经导智库|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山东要坚“本”固“实”追“新”逐“绿”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30 11:35:24

齐鲁大地正涌动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澎湃热潮。4月29日,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山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深度剖析了山东坚“本”固“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状和特点,同时,对未来山东如何多方发力,破“篱”补“短”,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参考。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报告》执笔人——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许月恒,他就山东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态势及未来新质生产力该如何发展进行了深度解读。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重点领域

“山东经济通常被称为‘大象经济’,原因在于经济总量大、产业‘笨重’,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占比高。这既是山东产业结构的显著特征,也是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抛弃的重要阵地。”许月恒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据介绍,近年来,山东围绕冶金、化工、轻工、建材、机械、纺织服装等重点领域,“一业一策”推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40%,“两高”行业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5%。

许月恒认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近年来,山东围绕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引领经济发展增量崛起、质效蝶变,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建成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总数全国第一;培育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5个,42个省级以上集群产值规模达3.5万亿元;先手布局潍坊元宇宙等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产值超3200亿元。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报告》分析称,山东重大战略叠加,区位优势凸显,拥有济南、青岛两大国家级都市圈和济青烟三大万亿级城市,正在加快构建“两圈联动、三核引领、陆海统筹、全面发力”发展格局。16个设区市纷纷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径,呈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蓬勃景象。

“区域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集大成。”许月恒说。

《报告》还提到,在山东,百业逐新,新经济业态持续涌现。新质生产力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如在消费领域,首发经济、赛事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型消费蓬勃涌现;数字经济撑起“半壁江山”,规模占比超过49%。

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

“我们正处于科技革命全面爆发的前夜,将迎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机遇。同时,也要看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足和挑战并存,比如,颠覆性技术创新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制度环境尚需完善、国际经贸斗争愈发激烈等。”许月恒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围绕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许月恒提出了几个需要发力的方面,如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做好传统产业提质“焕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当前,科技前沿探索向极宏观、极微观、极端条件不断深入,科技竞争日益向基础前沿转移、向市场后端赋能。要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山东路径为目标,建立健全财政激励、企业投入和科创金融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依托‘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强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点状’突破和‘从1到N’的集群式突破。”许月恒说。

许月恒表示,区域协同发展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要全面强化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提升区域功能,全面落实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积极对接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重大区域战略,发挥好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带动、三个万亿城市和两大都市圈引领作用等。

开辟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路径

“绿色是新质生产力‘底色’,要抓住‘新’与‘绿’两个关键开辟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新路径。”就如何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许月恒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耗大省,山东能源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的近1/10。近年来,以能源建设为主战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五大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

“‘十四五’以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年均增长25%,2024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1亿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省份,新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一煤独大’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改善。”许月恒表示。

许月恒提出,围绕建设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协同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如统筹好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提速胶东半岛核电基地建设,加快海陆风光基地开发,提升风光发展质效等。

《报告》建议,推进新经济赋能千行百业,找准各行业各领域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比如,在农业领域,围绕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农业良种工程,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

在许月恒看来,推动体制机制革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要下大气力打通束缚优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的堵点卡点。比如,围绕激发民营企业活力,营造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生态等。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