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小逄观星|心弦一下子被拨动了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30 11:03:47

礼赞劳动、致敬青春,“五一”“五四”双节将至。

4月27日下午,在春雨中,我到济南579百工集阡陌书店参加了“青春作伴好还乡”读书分享会暨长篇报告文学《小镇青年》新书发布会,跟一帮年轻人在一起谈劳动美学、青春文学、生命体验。我觉得自己这个“60后”确实是老了。但两个多小时的对话,让我大开眼界,不跟社会脱节,就必须多跟年轻人交往,青春的气息,能赶走暮气。我要借他们一点儿青春,跟上他们的节奏。

《小镇青年》是青年作家高方写的报告文学,曾获山东省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被评为青岛优秀人文社科图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随便一翻,觉得是本平平的书,但当我耐心读下去,心弦一下子被拨动了。我读出了青春气息、诗的气息。那种明快的节奏感、传神细节的捕捉,时尚元素的勾勒,我是写不出来的。

“小镇青年”是近年在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兴起的一个群体标签,通常指代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县城或乡镇的年轻人。他们通过高考进入城市,毕业后面临“留城难、返乡不甘”的困境;另一部分则可能较早进入本地就业市场,从事服务业、个体经营等。他们既不完全属于传统乡土社会(与“农村青年”区分),又未完全融入大城市生活(与“一线城市青年”对比)。这种“中间状态”使其身份认同带有矛盾性:可能向往都市生活,却又受限于家庭、经济等因素留守家乡,或在城乡之间流动。高方坦言自己也是一个“小镇青年”,其笔触聚焦这个群体,不隔,能与这个群体的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

十几年前,“80后”车晓松的身份是北京某高校行政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那时他是意气风发的鲜衣怒马少年郎。可是,忽然就辞职回乡种樱桃,成了青岛市平度白沙河镇红樱桃谷的“谷主”。高方笔下的这个换赛道青年是这样的:“阵阵鸡鸣叫醒了乡村微曦的清晨。秋风清爽,万物扑簌簌闪着光。车晓松从地头的临时板房里走出来,他揉了揉被晨光刺痛的惺忪眼睛,搓了搓脸颊,双手抱头扒拉了几下蓬松毛躁的头发。混合着植物清香的湿润的空气,使他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打得十分畅快,困意一扫而空。秋风乍起微凉,他裹紧了自己的外套,便一头扎进樱桃大棚里。”一个醒来了的回乡青年,跃然纸上。这开头怎么这么像小说呢?高方说,我写的是报告文学,不合适吗?合适,合适。

“十一月底,黎明时分的空气冷得像刀子,刮到脸上一阵阵生疼……一天之中,比朝露和雪花更早舒展筋骨的是农人。凌晨四点,徐勇便起床了,随便塞了几口包子,拾起外套就出门了。他身穿蓝色冲锋衣,脚踏湖绿色三轮车,直奔村前的草莓棚。”这是高方笔下的“85后”村支书徐勇,一个更早舒展筋骨的“能人”,放弃养殖搞种植,建起西海岸草莓公社,办起草莓节。我喜欢这样的表述:“从种苗到采摘,几个月的辛苦劳作终于要画上句号。句号如果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艳艳的。满眼的红草莓就像点缀在绿绸子上的红宝石,有奔头的日子总能让人忘记起早贪黑的辛劳。”写村支书的报告文学我看了不少,往往摆脱不了工作味、八股腔,而这样水灵的文字,写出的村支书也是水灵的。高方的尝试,让我看到了报告文学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在我的印象中,船老大都是男性,彪悍的,不修边幅的,穿着邋遢,浑身腥臊,而高方却写了一个如花一般的女船老大,“她看上去三十几岁,圆脸盘,眼睛细长,像弯弯的月牙,她留着齐耳短发,发色是时髦的棕黄色。她身材圆润,穿一件蓝色的旗袍裙,袖子连着侧腰是浅浅的碧蓝色,前面是稍微深邃的景泰蓝,这样的色彩搭配能显得腰身略瘦一些。裙子上点缀着几只粉色的蝴蝶,它们拖着长长的尾翼,萦绕在裙摆间。”这就是一幅工笔人物画,通过精细的线条、柔和的色彩和考究的构图,展现年轻女性的柔美、端庄与内在情感,魅力在于“工而不匠”。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是不可能写出来的。高方写出了新时代船老大的美。

“00后”女孩陈一文大学毕业,学的是旅游管理,她直接回到了老家负碳海岛——灵山岛,有模有样地开起了民宿。“00后”女孩怎么写?高方聪明,她这样开篇:“一间空旷的民房里,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透过窗子向里望去,陈一文和妈妈正蹲在地上,整理散落的钉子。‘妈,你看一下,钉子是不是不太够?’隔壁的房间里,工人师傅们的气枪‘噗噗’地一下一下敲击着墙壁。”写的是陈一文跟妈妈在装修民宿,用的是白描,是闲笔。闲笔让句子多了些缝隙,缝隙里透出些诗意,而诗意能冲淡枯燥。这样的场景还原就有了镜头感、画面感,也有了连贯性,就产生了对读者的扭逮性,即读到底的兴味儿。这是一篇优秀文章必备的胶着力。开荒种水稻的年轻人天天唱歌,“怕时间长了不会说话了”,寂寞中坚守调水泵站的王瑶欣赏着橘猫戏蝴蝶,支教青年周鹏飞让清风拂过自己的二十四岁……他们没有躺平,他们活得有滋有味,用行动喊出了那耳熟能详的句子:青春万岁。

青春作伴好还乡。在读书分享会的现场,“80后”的董事长、大学教授肖岛,以“归乡启航逐梦,我为什么从董事长回乡干上了村书记”为主题,分享了自己成功创业后归乡服务百姓的心路历程;济南市历城区青联农业农村界别委员刘娟从上海辞职回家种草莓,以“新农人的责任和使命”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种植五彩草莓,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行动;“90后”的大学生赵堃、赵怀宝也分享了自己的“青春还乡”片段。我想,要是高方早早认识这几位,他们的身影一定会精彩地呈现在《小镇青年》这本书中。

“小镇青年”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是观察社会结构变迁、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微观窗口。其丰富性提醒我们:唯有跳出刻板印象,关注个体的真实生存状态,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背后的时代图景。青年作家高方通过田野调查获取真实素材,却以小说般的节奏铺陈故事,通过散点透视、诗意语言、符号重构等手法,成功地将社会观察升华为文学表达,使文本既成为“乡村巨变的镜像”,也构成一部“青年精神的启示录”。这种尝试为当代报告文学写作提供了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的范本。报告文学不是工作总结的拼接,不带广告味;不拐弯就抒发感情的文字,不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文学,不是干瘪的没有生命体征的黑压压的一页页文字;报告文学应该是有趣的,可读的,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王蒙先生有一句话:好书需要捧着读,因为好书是一个人的心血所凝。《小镇青年》给了我很多惊喜。

生命不息,青春永在,劳动光荣。深植时代生活的文学表达,必将更加丰富多元。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