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上海,创巅峰,青年与城市共成长!
上海市青年五十人创新创业研究院与第一财经联合制作推出《科创Z世代》之“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专辑”,通过讲述上海青年奋发引领未来、笃行青春之志的故事,探寻上海这座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创新创业青年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创新密码”。
今天,来看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戴国浩的故事。
视频时长:5分59秒
主持人:既在大学里做教授,又是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你当时怎么会选择又教书又创业的呢?
戴国浩:中国最顶尖学府的学其实都是非常聪明的,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产业转化这件事情。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没有足够多的输入。所以同时做老师和产业的方式,目的是为了让我的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平台,通过这样一种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让大家可以站在这个平台上。
主持人:为什么对于学术和产业的交叉这么笃定呢?
戴国浩:我在清华大学待了12年,从我的本科到直博包括博士后,其中对我影响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是我当时的博士生导师汪玉教授,在2016年的时候,以产学研转化的方式,由学校的IP作价入股,成立了一家芯片公司。我们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专注于当时的人工智能算法,比如像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在一些嵌入式设备上的部署,并且在2018年中的时候成功地被收购和退出了。我想这也是整个中国高校历史上,第一个老师做知识产权转化并且成功退出的案例,它对于后续整体高校的知识产权转化和产学研体制的建设,还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主持人:汪老师的例子,是一个创新体制尝试成功的结果吗?
戴国浩:于我个人而言,确确实实身边的人做成了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摸索出来了,怎么去把高校最原始的创新到最终的产业落地,这中间的鸿沟给弥补上。
主持人:从学界到业界,你觉得中间哪个环节里的哪个因素会特别重要?
戴国浩:从idea(点子)到paper(论文)、到demo(演示品)、到products(产品)再到industry(工业品),其实每一环都非常难。原来重要的在两头,一头是学校在做idea和paper,另一头是业界在做industry和products,而中间从paper到demo再到products这个过程,其实是很少有对应的实体去把它做出来。我们看到这一波的原始创新,往往是在中间搭建起桥梁的一些机构做到的,比如国外有 Open AI,有Google的DeepMind,在中国也有很多这种创新性的研究机构,他们能够把这样两拨的经验糅合在一起,所以最难的事情也是大家现在正在突破的,所以我们坚定地选择走上这条路。
主持人:无问芯穹主要在做些什么?
戴国浩:我们的定位是这一代人工智能时代算力的运营商,简单来说,就是随着模型、随着对于底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百花齐放,中间适配和优化的难度会变得特别高,怎么把中间的这一层匹配给做得更好,恰恰符合了我在做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这样一个交叉位置在做的事情。
主持人:又是一种交叉了。
戴国浩:我自己就是一个非常交叉的人,一方面是学术和产业的交叉,另外一方面其实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的交叉,无论是任何一种交叉,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其中一方的人能够拿到另外一方的信息。因为原来的两拨人可能是分开的,也就是做人工智能的人不知道芯片在做什么事情,做芯片的人不知道人工智能在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同时打开了算法和芯片的设计空间,这样两拨人之间可以沟通了,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是真的能够去做到0.8+0.8>2的这样一个效果。
主持人:让0.8+0.8是等于2,甚至是大于2,你为什么觉得这个是可以实现的?
戴国浩:因为这是一个交叉的领域,当然会有人问我说你要不要在人工智能的领域去做好,要不要在集成电路领域做好?在我看来其实都是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我是非常清楚最原始的创新它其实是不可预估的,但我们可以预估的是一件事情,我到底在什么时候能给它做到80分。因为这件事情是有方法论的,既然要考虑这件事情被大家用起来,那我们就不能完全期待每一件事情的原始创新,而应该是我们在确保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这两个领域都能做到一个还不错的结果的同时,真的让它变得实际可用,所以这是一个0.8+0.8,但是最终我希望它达到比1+1>2这样一个还好的结果。
主持人:现在的Deepseek在全国的一些部署,我看无问芯穹也参与进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承担哪些功能和角色?
戴国浩:其实每一个人把Deepseek用起来并不难,他可能只需要买一台机器,然后上面装了一些软件,就能跑起来,但是怎么让一个城市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全中国十几亿人都把算力用起来,这就是无问芯穹在做的事。
主持人:你最终想让无问芯穹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戴国浩:我们当然会希望能够通过无问芯穹优化的技术,来让算力赋能千行百业,助力到中国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但另外一方面,可能还是一个老师的思维,我会更希望无问芯穹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成为在算力建设方向上的“黄埔军校”。因为我不只希望这家公司成功,我更希望这个公司里面的每一个人能成功。
主持人:在清华大学待了12年,为什么会选择来上海呢?
戴国浩: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这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我希望能够凭借自身能力,配合上海的发展,去把个人的一些想法在学界和产业界有一些落地。
主持人:你的团队都觉得戴老师是一个“六边形战士”,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六边形战士”吗?
戴国浩:我更愿意把“六边形”这件事归结于是我的团队。我坚定地相信我们的团队能够把一些事做好,哪怕全世界、全中国没有人做到过,我们也一定能把它做好。
供稿:部新阶层处
编辑: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