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金融支持规模将突破7500亿元!山东“商务+金融”惠企政策发力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30 10:04:02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与贸易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山东正以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突破口,为外向型企业开辟出海新通道。4月27日,由山东省商务厅主办的“商务+金融”惠企宣讲对接活动在山东潍坊举行。

“商务+金融”政策框架有力推动下,各金融机构对山东商务领域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攀升。2023年,全省商务领域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金额达到6410.12亿元;2024年,这一数字稳步增长至7184亿元;在2025年,预计突破7500亿元。这充分展现出“商务+金融”政策的强大效能,持续为商务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更将为山东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助力出海企业“轻装上阵”

山东省“商务+金融”创新生态体系持续释放政策红利,通过精准滴灌式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

山东一家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的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政策落地的实效。“我们企业作为国内高强力输送带领域的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实现年营收1.6亿元,产品畅销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海外订单爆发式增长,企业遭遇流动资金缺口,制约了产能扩张与市场开拓。”该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在“商务+金融”惠企宣讲对接活动中,交通银行青岛西海岸分行主动开展“一对一”融资诊断,依托“鲁贸贷”政策,为企业定制1000万元信用专项贷款方案。

“该笔贷款凭借‘零抵押、极速审批’的高效服务,在企业资金链最紧张的节点及时注入‘金融活水’,助力企业顺利承接海外大额订单。”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笔资金不仅是财务支持,更是企业抢占国际市场的战略支点。

自2020年起,山东省商务厅以前瞻性战略眼光,系统性构建起“商务+金融”政策品牌,陆续推出鲁贸贷、关税保、齐鲁进口贷、齐鲁电商贷等一系列靶向性金融政策。这些政策精准锚定商务领域融资痛点,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政银企协同机制,形成覆盖外贸全链条的金融支持矩阵。其中,“鲁贸贷”产品,由山东省商务厅联合省财政厅创新推出,旨在破解中小微外贸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困局,其创新模式,打造了政策性金融服务样本。

在山东,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触角正不断延伸。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1周年之际,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下称“山东中行”)以国际化视野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加码对“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过去11年间,山东中行累计为286家省内企业开立保函金额达207亿元,业务覆盖5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度参与沙特阿美石油吉赞联合循环电站、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等12个标志性项目的跨境担保服务。

山东“商务+金融”品牌创新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企业出海搭建了高效融资桥梁,更构建起“政策引导-金融赋能-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生态,助力更多企业在国际市场实现轻装快跑、行稳致远。

精准赋能全链条产业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山东农担”)作为省属政策性金融的重要力量,聚焦商务领域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痛点,以精准滴灌式服务构建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为山东农产品流通领域5.52万余户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528.3亿元,业务规模占比达25.35%以上,成为推动农业产业链与商贸流通深度融合的核心引擎。

“作为农业产业化发源地,潍坊深厚的商贸流通基础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公司精准锚定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营销等关键环节,通过金融工具打通产业链堵点。针对潍坊大姜、畜禽、海产品等特色产业,创新推出‘大姜仓单质押’‘冻品仓单质押’等特色金融产品,构建起‘存货-金融’的高效转化通道。”在宣讲会上,山东省农担公司潍坊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兆东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山东农担已累计为潍坊3573户商务流通主体提供41.45亿元担保贷款,占全省业务总量的8%。通过货物金融化运作模式,每年盘活企业库存资产超10亿元,有效破解存货积压与资金周转的双重难题。

山东农担通过政策精准赋能全链条企业,主动融入产业升级战略,与得利斯、南洋食品等17家农牧龙头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运用供应链金融模式,将资金精准嵌入预制菜产业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冷链储运等全链条环节。通过“核心企业+上下游”的联动模式,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全力助推潍坊打造“中国预制菜产业第一城”。

“我们构建了‘特色产业+场景金融’的专业化服务体系。”王兆东介绍,山东农担通过创新动产质押模式,将大姜、冻品、活体畜禽等存货转化为融资凭证,已累计为潍坊企业释放库存资金7.2亿元。同时,在“商务+金融”品牌大框架下,依托“齐鲁进口贷”“齐鲁电商贷”等政策性产品,为外贸企业提供基于订单的全流程融资支持,解决海外订单履约中的资金缺口。针对预制菜产业特点,定制开发“预制菜产业贷”,实现从田间原料采购到终端市场销售的全周期金融覆盖,确保产业发展各环节资金链畅通。数据显示,通过仓单货物质押融资模式,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成本降低30%,资产周转效率提升40%以上,真正实现了轻资产运营。

山东农担坚持“科技赋能+线下深耕”双轮驱动。王兆东在宣讲现场演示了“鲁担惠农贷”小程序与农担APP的操作,展现全流程线上化融资申请的便捷性。他表示,公司不仅搭建起数字化服务平台,还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在全省各县区设立农担办事处,并与合作银行网点建立“1+N”服务网络,形成“线上一键申请、线下即时响应”的立体化服务格局。

真金白银激活新动能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山东商务系统以“扩消费、稳外贸、稳外资”为核心抓手,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动商务经济实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高质量发展态势。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山东经济成绩单亮点纷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6%,比上年全年提高0.6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达8203.4亿元,同比增长5.9%,增幅超出全国4.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35.3亿美元,规模稳居全国第五位,展现出强大的经济韧性与发展活力。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正成为推动商务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山东省商务厅总会计师、二级巡视员孙敢敏在活动中介绍,2024年“鲁贸贷”“关税保”“齐鲁进口贷”等核心政策工具已累计带动企业进出口约790.77亿元,直接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1.87亿元。凭借在金融支持商务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山东“商务+金融”工作获国家部委高度认可,成功入选商务部首批金融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相关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25年一季度,各类商务金融政策资金投放规模达2144.35亿元,完成全年7500亿元目标任务的28.59%。其中,“鲁贸贷”“关税保”“齐鲁进口贷”等重点政策带动进出口约336.17亿元,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0.72亿元,政策撬动效应持续增强。

为确保政策精准落地、高效执行,山东省商务厅构建起全流程政策落实体系。在政策供给层面,持续优化商务金融政策工具箱,形成覆盖出口企业、进口企业、电商企业的差异化支持政策;通过与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工作要点等方式,建立信贷投放长效保障机制。在服务深化层面,创新开展“商务+金融”惠企宣讲对接活动,整合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等多方资源,每年在全省组织多场“一对一”政策解读与融资方案定制服务。在需求对接层面,搭建高效信息共享平台,多渠道收集企业融资需求清单,与金融机构共享重点外贸、外资、对外投资企业名录,实现金融服务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山东省商务厅财务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吴亚卓表示,展望未来,山东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商务+金融”协同发展机制:一是深化高位合作,邀请金融机构深度参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外贸精准采购对接等重点行动,畅通金融资源直达实体经济通道;二是高效整合资源,借助金融机构全球化布局优势,推动双向引资项目落地;三是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依托“港澳山东周”“新加坡山东周”等活动,组织系列金融专场对接。

“本次助企活动旨在搭建政银企常态化对接平台。”孙敢敏表示,希望山东企业充分把握政策机遇,与担保、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助金融力量加快开拓新市场、发展新业态、培育新优势,共同构建“商务+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为山东商务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戚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