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设立“资金池”保障52个项目落地!临沂沂河新区以改革创新破局,特色园区改革等经验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30 09:04:20

立足“新春第一会”中提到的标志性改革重点,锚定“工业强区、生态城市、和美乡村、幸福民生”四大目标任务,开展“工业过千亿、城市更美丽”集中攻坚行动……4月27日至28日,“改革立潮头实干挑大梁”全媒体联合采访沂河新区行举办。包括半岛都市报在内的20余省级以上媒体记者深入采访临沂沂河新区“以改革创新破局,探索特色发展之路”的经验做法。

重塑体制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临沂沂河新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临沂市主城区沂河两岸,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聚力打造区域融合发展战略支点设立的4个省级新区之一。2022年11月挂牌成立的临沂沂河新区,总面积496平方公里,辖7街1镇,人口72万,是山东对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桥头堡、鲁南跨越发展示范引领区、产城深度融合综合试验区。

近年来,新区锚定“求实创新、走在前列”,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统筹推进十大集成改革,新增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5个,特色园区改革等经验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内部驱动力持续提升。

新区注重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凝聚干事创业、狠抓落实的强大合力。

重塑工作运行机制。突出产业属性、服务功能,将12个产业部室调整为5个产业中心,建立“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集中力量抓好经济发展。

重塑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编制能增能减”,实行职位职级并行,稳妥推进全员岗位竞聘,80后班子成员、85后中层正职占比分别提高至50.5%、48.3%。创新淘汰退出机制,刚性落实3%~6%末位淘汰,构建起“能上能下”良性循环。

重塑督导考核机制。建立完善“层层、岗岗、事事”责任制,织密责任网,扣紧责任链。实行考核与绩效激励挂钩,动态调整薪酬分配,实现优绩优酬。开展夺旗打榜行动,先后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百日提质冲刺”、“工业过千亿、城市更美丽”集中攻坚行动,引导全区上下比招商、抓项目、强产业、扛红旗,营造“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良好氛围。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新区发展

新区盯紧经济主战场的职能定位,加强统筹、集聚要素、整合力量,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统筹产业发展。围绕智能制造、循环经济、仪表科技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11个特色园区,由镇街、产业中心作为责任主体,一体推进项目招引、基础配套等事宜,探索“一镇街一园区、一中心一园区”错位发展模式。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18家企业获评省级“晨星工厂”、数字经济创新中心。

要素保障倾斜。创新土地保障方式,开展闲置低效用地专项清理行动,通过自主盘活、第三方参与、政府收储、司法处置等路径,完成121家企业、4700亩集体土地清理。新增供地6621亩、土地出让金32.9亿元,分别是2023年的5.1倍、7.7倍。创新资金保障方式,设立4亿元项目保障“资金池”,专款用于园区土地征收、拆迁补偿等支出,保障52个项目落地建设;设立总规模6.8亿元的产业基金体系,撬动社会资本4.6亿元,“以投带引”推进基金投资项目转化落户。

资源力量整合。发挥创新平台、国有企业等优势,在助力企业发展上形成合力。推动临工智科等企业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协议,设立中石油(临沂)技术转移中心,工程机械产业大脑入选全省试点。新增省创新平台2个,总量达到59个。将原有8家区属国有企业整合为3家,2家获评AA+主体信用评级、1家获AA评级,按产业类别分工参与专业园区事务,提供优质融资平和全方位运营平台。

创优营商环境,激活市场主体

瞄准“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环境最优”核心目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健全制度体系。明确营商环境创新提升重点任务38条,接续推出十大领域务实举措45条和降本增效89条,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生产运营等10大成本,着力夯实制度保障。

优化审批服务。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出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等100余项多领域“一件事一次办”创新服务。在全省,首推跨境电商经营“一件事”,减少审批环节67%,压缩审批时限60%,减少申请材料46%,助力本地企业出海;与平原县、兰考县、邳州市等地63个市县携手,签订“一件事·跨域一次办”合作协议,实现29项“一件事”跨域通办,破解企业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难题。

畅通亲商渠道。在全区“两代表一委员”、中小微企业负责人、行业代表中选聘40名营商环境“体验官”,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把脉问诊”,与60余个行业企业家围坐恳谈、深入交流,精准摸清解决企业发展诉求,构筑政企沟通“双向奔赴”新生态。

完善安商机制。优化安心消费的消费者维权机制、安心运营的企业破产协调机制、安心生产的“刚性执法与柔性服务”并行机制,构建日常服务、执法监管、安全发展“三赢”新格局。

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92.9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8.7亿元、增速6.5%。在4个省级新区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固投、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均处于全省第2位。

2025年,新区深入实施“改革创新突破年”行动,制定《2025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由区级领导牵头成立攻坚专班,深入实施“以‘四位一体’为路径,深化特色产业园区集成改革”等十大牵引性集成改革;由部门单位“一把手”亲自谋划部署、推进落实“深化经济提质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六大领域40项重点改革,推动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