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说起影响深远者,董仲舒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天人三策”影响数千年
董仲舒的第一个职业是老师,他授课的方式很特别,躲在帘子后面。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故事大伙耳熟能详,但垂帘授课,学生听课很多年还不知道老师“尊容”的,董仲舒是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
董仲舒,今河北衡水人,出生于一个藏书众多的大富之家。
从年轻时起,董仲舒就主攻《春秋》,景帝时担任博士。后开始招生办学,但教学方式很特别,总是躲在帘子后讲课,再让学习好的学生教给师弟,因此,很多学生直到毕业都不知道董老师长啥样。
史书说,董仲舒非常好学,曾经三年不看园圃,而且仪容举止,非礼不行,因此很受尊敬。
汉武帝登基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共三次,主要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后人称之为“天人三策”。武帝的问题分别涉及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治理国家的方式和天人感应等,目的是弄清楚关于治国安民的“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以及朝代更替和天气灾变的原因(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董仲舒的对策以儒学为主体和外壳,杂糅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了一套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并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天授”“大一统”“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等思想观点,将君主统治影射到天道上,为帝王的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
尤其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蔡元培语)三大主张,经武帝“背书”后,使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后世两千多年。它塑造了中华文明特有的政治哲学和民族集体意识(如大一统),但同时也强化了专制统治和思想禁锢。
轻言灾异 招来大祸
对策结束后,汉武帝特地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辅助自己的哥哥、易王刘非。
刘非“素骄、好勇”,董仲舒总是用礼仪匡正他,受到刘非敬重。
除了用礼仪治国,董仲舒还有一项“绝活”,能根据《春秋》记载的灾异变化来推究阴阳错行的原因,并把它用在了求雨止涝上。史书说,每逢求雨时,他就闭阳纵阴,止雨时就闭阴纵阳。这种方法推行到江都全国,“未尝不得一欲”,也就是非常灵验,可惜操作方法不详。
然而,这种“法术”最终给他带来了灾祸。
话说武帝建元6年(公元前135年),老刘家的辽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相继发生火灾,董仲舒在家推演了一番天灾和人事的关系,决定上书武帝。偏巧,同僚主父偃来家中做客,看到奏章后很是嫉妒,于是偷走上报了武帝。
武帝叫来儒生们让大家发表“读后感”,这其中就有董仲舒最得意的弟子吕步舒。小吕同学不知道这是自家老师的大作,于是批评说“非常愚蠢”。刘彻随即下旨将董仲舒抓捕入狱,并判处死刑。好在后来刘彻心软了,诏令赦免董仲舒,只贬官为中大夫。经此一难,董仲舒再也不敢说灾异之事。
然而,谨言慎行、为人廉直的董仲舒再次遇到了“小人”——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研究《公羊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但因为迎合世俗,位至公卿(其实是被迫当的丞相)。而董仲舒认为公孙弘喜欢搞阿谀奉承那一套,有些看不起他,于是遭到公孙弘的嫉恨,想出了“借刀杀人”之计。
除了上文说到的易王刘非,武帝还有个哥哥、胶西王刘端,此人特别放纵任性,甚至多次谋杀朝廷派去的二千石官员。
公孙弘上书刘彻推荐说:“只有董仲舒可以胜任胶西王的国相。”刘彻随即批准。但令公孙弘失望的是,刘端知道董仲舒是大儒,“善待之”。
据有关人士统计,董仲舒先后担任易王刘非国相十年,担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其间,他正身率下,教令国中,并多次上疏规谏两位“大王”,江都、胶西都治理得很好。
后来,董仲舒担心再遭祸事,于是称病辞官回乡,专心修学著书,从不过问自家产业等。但朝廷每有大事,仍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前来问询。
除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朝廷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等做法,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他的儿孙也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故,葬于长安西郊,享年75岁,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后讹为蛤蟆陵,唐人白居易《琵琶行》里曾经提到这个地名。
还有,《汉书·食货志》记载说,“仲舒死后,功费愈甚,天下虚耗,人复相食。”侧面反映了董仲舒在当时的巨大影响。
国学经典欣赏: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汉书·董仲舒传》
点击国学成语故事专栏,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大众新闻记者 武宗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