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质增效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4-29 23:38:39

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近年来,静安区立足“国际静安、卓越城区”的发展目标,高位谋划、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静安特色的内涵发展之路。在新的历史阶段,为扎实推进静安区教育强区建设,静安区教育局推出巡礼专栏,全面展现静安教育发展成就,努力擘画静安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静安区教育党工委注重党建引领下的高质量区域教育体系构建,立足“双新”背景,坚持党政协同、内外协同、上下协同,围绕“激活学生创造力”总主题,高位高品质引领学校教学深度变革,以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落脚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回应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强化社区“宝宝屋”建设、“三段式”课后服务常态化运行、智慧助老、终身教育发展等实事项目,有力带动了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义务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静安区聚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施“强校工程”,通过“一校一策”全面推进“初中再加强”工程,并依托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的辐射面。同时,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以优质课程建设带动教育质量提升,并创新课后服务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实施“强校工程”

提升教育优质均衡程度

实现初中教育的优质均衡,提供家门口的好初中,是静安区致力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形成静安高品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上海市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引领下,静安区以两轮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为重点,以新优质学校建设为驱动,以义务教育“双新”实施为抓手,通过顶层设计、整体架构,“一校一策”全面推进静安区“初中再加强”工程。

“十四五”以来,通过一系列举措,以实验校为代表的全区初中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体现在办学特色有彰显、自主发展有增强、教育教学有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提升等方面。如通过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五四中学、彭浦四中、市北初级中学北校等实验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显著提高。2023年,首轮强校工程实验校建设成果经市、区绩效评估,均获评“优秀”或相当等第。目前,静安区市级新优质初中学校扩增至6所,全区初中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并在2025年获评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长效推进“双新”实施

区校联动提升办学质量

2024年,静安区依托区域教育发展规划,进一步高位高品质谋划义务教育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施工图,以此撬动全区初中办学质量的再发展,再提升。区域以长效长视野推进为激发点,制定区域新课程新教材整体推进方案,以“双新”实施中的问题解决为目标导向,聚焦教学、评价、育人方式等关键领域,发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与学研究”“指向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融合教育研究”等七大项目,区校联动开展探索实践,区域层面引擎引领,学校层面实践落实,攻坚克难,长效长视野推进“双新”实施,提质赋能初中教育再加强。

如风华初级中学开发“扬帆”综合主题课程,设计14门学科实践性学习活动结构图,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该成果获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静教院附校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类课程予以整合实施,创立了“趣谱(TRIP)”课程,以主题引领,全员、全面、全程整合多门综合课程内容、多种教学方式和多样教学评价,强调过程和经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育,该成果也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优化治理体系

提升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水平

静安区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成就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的理念,按照“紧密合作、优质共享、提质增效”的思路,着力加强紧密型学区、集团创建,通过促进组织更紧密、师资安排更紧密、教科研更紧密、评价更紧密,激发每个学区和集团合作共进的创新活力,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等互通互融,提高每一所成员校的办学效益,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在集团化学区化办学中,各成员校在健全治理体系、加强集群共研、优化师资流动、加强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

一是学区化集团化覆盖率不断提升。截至2025年3月,全区共有14个教育集团、1个教育学区,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集团化学校覆盖率达70.2%,较上一年度提升4.7%。紧密型集团占比高,占集团化办学比例为78.6%,今年又有2个集团创建为紧密型集团,较2024年6月增加14.3个百分点。

二是集团内师资柔性流动比例不断提升。2024学年,新增教师流动人数158人,全区流动教师合计达645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0人,副高级教师共有77人,占比达13.5%。

首创“三段式”课后服务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静安首创“三段式”课后服务模式,将接送难、看管难的“民生痛点”转变为“教育亮点”,工作经验作为义务教育深化教育综改的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之一向全国推广。2024年起,静安对课后服务进行迭代升级,使其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课后服务能级持续提升。

2025年,部分街镇先行先试,开展课后服务合作探索,让课后服务走出校门,试行让每个学生每周都能走进社区,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样态与内容。截至目前,静安区义务教育学校已实现百分百开设课后服务,学校教师参与率达96.6%,参与学生覆盖率达98.2%。

深化融合教育

实现“全覆盖 深融合 高质量”

强化多域实践,创新融合教育静安样本。静安教育荣获教育部—联合国儿基会“中国融合教育”实验区,融合教育实践经验被《上海教育》2024年第10期头条报道,其中“喝水也是技术活”等融合教育案例发表于《华东师大教育评论(英文)》期刊,在国内外广泛推广。

积极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的重要要求,与上海市儿童医院深度合作,打造紧密协同的“家校社医”一体化干预模式,为特殊需要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支持,推动区域融合教育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编辑:徐悦琳
来源:静安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