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新潮·每日一读|多大事啊

转自:交汇点 2025-04-29 21:40:30

文 | 毕宝祥

“甩”是南京方言,大概是“二”和傻的意思,如果“甩”后面再加个“货”,“甩货”,就被定性为不是一般的甩、一时的甩,而是“甩得一塌带一抹”(甩到家了)。“甩”从好的方面讲,可以理解为不在乎、不计较;从坏的方面讲,可以理解为不聪明、不进取。“甩”不只是用来说别人的,南京人自己做了懊恼的事后,也会骂自己:我真甩!

南京历史上一直是个大都市,所以外来人口很多,如果祖孙三代都在南京,就应该算是老南京人了。南京人是没有老乡概念的,所以没法抱团取暖,南京人最多认一起“撒尿(音suī)和泥巴”的发小或者一起调皮捣蛋的同学。南京人不夹生,比较“胎气”(大气),容易接纳外地人。南京人还有点与世无争,有点“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的境界。南京人遇到麻烦,态度往往是“烦不了!”既然烦不了,也就不用烦了。遇到挫折,一句“多大事啊”就能过去,在南京人眼里,再大的事也不是事。

南京人就是这么“木里十姑”(不知轻重)。

有一次,一位中国美协的朋友说,他有个亲戚的夫人是南京人,每次家庭相聚,他夫人不停说话,被人笑作话痨。我说南京大妈很多这样,大大咧咧、咋咋呼呼,有点二,有点“韶”(话多),南京广播有个节目就叫“韶大妈”。这样也挺好,直肠子、不拘束,聚会时也热闹。但如果“韶死了”(话过多),就烦人了;如果不分场合、见人就“韶”,就不是“韶”了,而是“拾搭”,“拾搭”就“甩”了,这种人在南京叫“拾搭子”。

历史上,北方王朝多次迁都南京,所以南京方言属北方语系,还像北京话一样有儿化音,只是语调平了些;语调平,还不分n和l,倒是让南京人的舌头省了不少劲。南京话没有北方话的冲和侉,也没有南方话的软和嗲,显得很朴实。话如其人,南京人也是很朴实的。我如果在外地时间久了,回到南京,在公交车上听到小姑娘讲的伴有“阿是嗒”的南京话,觉得亲切得一米、好听得一塌。南京话的朴实,也折射出南京人的纯朴。南京“大萝卜”名不虚传。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南京博物院馆藏国宝,出土于南京及附近地区的六朝时代墓葬。竹林七贤对南京有多大影响?我无法知道,但南京人的逍遥自在、宠辱不惊、与世无争多少有他们的影子。六朝都城的优越感加上七贤的出世态度,是否构成了南京人的性格基因?我也无法回答。但南京人的性格特征与处世态度,客观上却包容并成全了外来人员的发展和成功,使得南京这座城市不断涌动新的能量和活力,这也是事实。

南京人的“直不弄东”“木里十姑”“傻里吧唧”“拾里八搭”“糊里巴涂”,正是“甩”的丰富体现。说南京人“甩”也好,说南京人“大萝卜”也好,其实只要活得好,就怎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