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职业人群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本周是第23个全国《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主题是“关爱劳动者心理健康”。4月29日上午,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的第9场“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上,专家提醒,出现压力预警信号时不要忽视,应及时关注心理健康。
压力有好处也有坏处
省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主任医师米国琳介绍,压力也称应激,是个体在面对各种内外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对职业人群来说,这些刺激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如职业本身、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经济状况等,也可以是来自内部的,如个人的期望、价值观、情绪等。
适度的压力可以激发个体的动力和潜能,可以使个体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还能促使个体提升自己的能力和适应力。但是如果压力持续时间过长或过于强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就会对个体的心身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压力预警信号不可忽视
米国琳说,以下四类称之为压力预警信号:
第一类是躯体信号。躯体信号是身体对长期或高强度心理压力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头痛的频率和程度不断增加,或者不同部位的疼痛,如背痛,手臂和手麻木或刺痛。也易出现肌肉紧张、尤其是头颈部、肩部、背部的紧张。消化系统问题,如胃痛、胃灼热、腹泻、便秘等也可能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压力信号。皮肤对压力特别敏感,皮肤干燥、痤疮、刺痛都是典型的反应征兆。心悸、心慌、胸闷和胸部疼痛或者慢性疲劳也经常是与压力有关的。躯体信号最敏感,往往被误解,认为是躯体出了问题,到医院进行检查并未有异常发现,其实是个体对压力的心身反应,需要及时关注和调整。
第二类是情绪信号。常见的情绪信号包括压抑、丧失信心、经常性地忧愁,紧张不安、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或喜怒无常,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绪。
第三类是行为信号。当个体处于压力状态时,行为和生活习惯出现变化,比如睡眠变化,失眠、噩梦增多或嗜睡;饮食习惯变化,饮酒及吸烟增多,或者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体重剧烈变化;运动习惯变化;社交交往减少,回避家人和朋友,拒绝社交活动,变得孤僻。
第四类是认知信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难以集中;优柔寡断,即使是对最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一样;记忆力下降,比如忘记了一些事情、朋友名字和通常记得的地方;判断力下降,做出错误决定,并后悔自责。这些现象表明个体的思维和注意力受到了压力的影响。
这些压力预警信号很容易被误解或忽略,如果个体心身损害持续存在,就会发展为心身疾病或者精神心理障碍,因此,应当重视压力的预警信号,积极采取措施。
出现心理问题时这样应对
米国琳提醒,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对:
首先,要学会接纳不良情绪和躯体不适,而不是压抑,或者急于摆脱它们,先允许自己“有这种状态”,学会和这种状态和平共处。同时采取一些方式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多关注让自己心情放松愉悦的事情或活动,比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适度的宣泄,把不良情绪释放出来,有的人通过音乐、画画、唱歌、写日记、或大声喊叫或放声大哭,有的人会坦白自己的不良情绪,向家人朋友或者同事倾诉,获得理解和帮助;掌握一些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肌肉放松法、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正念冥想、瑜伽等,这些都可以起到减压的效果。
其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规律的有氧运动,合理的饮食习惯,戒烟限酒,规律作息,保证健康睡眠。
第三,合理安排时间。要将工作和生活中的任务进行分类,制定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任务堆积导致压力过大。学会拒绝,保持边界,不要过度承担,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第四,日常要注重建立一些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形成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如亲朋好友,从中得到建议和鼓励。
如果通过自我调试等方法,仍是存在不良情绪和不适,无法应对压力,影响了日常工作和生活或者人际关系,请及时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段书强 通讯员 苏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