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薄荷,气味不浓郁,但你选取少量捏碎它,搓一搓,指尖上就会有明显的清凉感。这是丁香,夏天开空调时,如果你着凉了,肚子疼,把它磨成粉敷在肚子上,就可以起到散寒止泻的效果。这是山奈,钓鱼的时候,试试看把它磨成粉混在鱼食里吧,你钓的鱼肯定比别人的多哦……”
教室里,上海市首批工匠吴昊正绘声绘色地介绍着,学生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互传着装有不同中药材的盘子,忙得不亦乐乎。
学生们在认真闻着中药材的气味(摄影/徐瑶君)
4月28日上午,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举行了“传承匠心 致敬劳动”主题升旗仪式暨“工匠进校园”签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将劳动教育、红色传承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思政课堂,引导少先队员从小树立“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
学生给嘉宾们戴红领巾
本次学校邀请的是雷允上药业的中药药师吴昊,她曾先后获得“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升旗仪式上,吴昊动情地给孩子们讲述着自己的劳动故事。
“上海工匠”吴昊
“15年前,我第一次见到师父闭着眼睛分拣药材。上百种草药在他指尖翻飞,像被风吹散的落叶找到了归处,丁香、白芷、当归各回其位,快得让人屏息。那时我以为这只是浪漫的传说,直到自己也戴上那条黑色绸带。”经过了36个月的蒙眼练习,她让这个传说成了真,并在义诊时当众蒙眼分药,以九分四十七秒,零误差地分拣出了二十八种药材。
在这个扫码识药的年代,为什么要守着老手艺?吴昊想起了库房里那盏永不熄灭的灯,照着九百九十九个储药抽屉,每个铜环都被前辈的手掌磨得发亮。她说:“蒙眼识药不是炫技,是让药材融入血脉的修行;指尖的厚茧不是负担,是丈量药性的尺子。”
上海市静安区国资委退管会支部委员谢敏宏
据悉,在关爱下一代工作中,静安区国资委机关退休党支部充分发挥“银发先锋”的桥梁作用,链接了上海老字号品牌的工匠资源,为“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融合下的新时期少年儿童教育注入了新动能,此次“工匠进校园”活动便是一大尝试。上海市静安区国资委退休党支部委员谢敏宏感慨道:“真正的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韧劲,是永不停步的创新,更是对国家发展的担当。今天走进校园的工匠代表,正是这种精神的鲜活注脚。”
启动仪式
现场,在师生的见证下,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工匠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我们要用‘看得见的榜样’,在孩子心中播下劳动光荣的种子。”校党支部书记赵强表示,未来,学校将通过“工匠导师课”“活动工坊”等系列课程,让中医药文化、上海老品牌的工匠技艺走进常态化德育活动。
校合唱团代表
随后,在校学生合唱团代表的优美歌声中,大屏幕出现了校园里普通劳动者工作的身影,全校学生向所有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致敬。在主持人的带领下,他们庄严宣誓:以工匠为榜样,以劳动为荣!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用心完成每一次值日,用双手创造美好,用坚持成就梦想。
紧接着,吴昊为全校学生带来了以“探秘端午香囊里的那些药材”为主题的工匠导师课。从艾叶驱虫到苍术提神,从白芷增香到菖蒲祛暑,孩子们在闻一闻、辨一辨的过程中学习中医药知识,感悟大国工匠的劳动精神。
学生们在感受中药材的奇妙
所有的药材都可以泡茶喝吗?为什么我喝的有些中药闻着是香的,喝起来却是苦的?这些植物在成为药材之前需要经过什么特殊处理?孩子们的问题接连不断,吴昊耐心地一一解答着他们的疑惑,现场气氛热烈。
学生在闻中药材(摄影/徐瑶君)
“我刚刚闻了很多种中药材,感觉每个都挺刺鼻的,吴老师能够蒙眼识药材,真是太厉害了!”五年级学生沈元彬激动地表达着对工匠的敬佩之情。“通过今天的课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知识,原来,并非所有的中药都是苦的,中药其实有辛甘苦酸咸五种味道。”二年级学生叶一诺说道。“在家里,我妈妈总会用藿香正气水泡脚,今天我终于闻到了藿香的味道,感觉很清香。”五年级学生王晓熠告诉记者。
其他学生在教室观看直播
在“双减双新”背景下,上海市静安区闸北第一中心小学以“工匠进校园”撬动劳动教育变革:一方面链接区域优质资源,打破校园围墙;另一方面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让抽象的劳动教育具象化为“一双手”“一味药”“一首歌”,并逐步丰富课程。这场“充满中药味儿的思政课”,正是上海静安教育“社会化协同、项目化学习”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
除特别标注外,图片由学校提供
轮值编辑:徐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