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小学的校园变成了京剧文化体验馆:在“巧手绘脸谱”展台,学生们执笔勾勒五彩纹样,将关羽的忠勇、窦尔敦的豪迈凝于笔尖;在京剧人物Cosplay区,身披龙鳞银甲的“赵云”反手横握亮银枪,枪尖划出凛冽弧光......学校师生以创新形式演绎京剧之美,让百年国粹在校园里绽放新芽。
学生们身着戏服,校园变成了京剧文化体验馆
跨学科学习
激活京剧艺术生命力
学生开场舞表演《戏曲中国》
本次活动以“我是小小京剧传承——‘京’彩‘武’动”为主题,是浦东新区小学系列展示活动(东方小学专场)暨浦东新区义务教育“双新”推进活动。
活动中,学校京剧跨学科项目负责人史亿丽以“融入、融通、融合”三个关键词,介绍了“我是小小京剧传承人”的设计。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由体育教师领衔,在“1.0京操飞扬”全国京剧操普及的基础上,开启“2.0‘京’彩‘武’动”的进阶研究。通过跨学科教研团队,以体育老师领衔,以京剧武戏为文化基因图谱,解码京剧程式化动作,淬炼“打”功中的刚柔相济与忠勇侠义。打破“体育强体魄、美育塑审美”的学科壁垒,建立“武戏程式→运动科学→经典模仿→德育叙事”的跨学科融合学习模式,激活京剧艺术的生命力。
学校学生表演京剧《穆桂英挂帅》
如何将京剧武生的“英雄魂”注入到课间操,让学生“秒变”武生小将?如何学习武旦程序化动作,创编飒爽英姿的武旦操?如何通过学习武净脸谱文化,设计出东方京剧团会徽和课间威风操动作?又如何设计一场校园武林大会,让同学们既能耍宝逗乐又能揭秘功夫背后的学问?在这四个问题的驱动下,学校四名教师根据各自学科的特色,把项目化学习细分为“少年英豪小武生”“飒爽英姿刀马旦”“威风凛凛大花脸”和“文武双全机灵丑”四个子项目。
教师带领学生展示自主合作创编“飒爽英姿”穆桂英表演秀
在活动中,四名教师以微报告结合孩子们现场演绎的形式,展示了跨学科项目组的日常教学片段。通过京剧数字化平台,老师们让学生学习与京剧相关的历史故事和知识;通过京剧片段欣赏,让孩子们了解生、旦、净、末、丑五种不同的角色类型和演绎方式,例如他们最熟悉的孙悟空与哪吒。美术老师通过脸谱填色,让学生感受京剧脸谱及人物的性格属性。他还结合脸谱特定色系,让孩子们创设学校文创徽章并讲述创编寓意。
此外,老师们还通过设计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模仿研究京剧程式化的经典身段动作,挖掘其身段动作与武术的相通之处。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学生们自主合作创编了“飒爽英姿”穆桂英表演秀。
让学生主动学
体现育人方式的变革
京剧名家唐元才(左)与学生同唱京剧名段《定军山》
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四个子项目团队轮番登场。“孙悟空”与“小哪吒”在枪棒相交间尽显少年志气;“小武旦”演绎《穆桂英挂帅》,妆容服饰精致典雅,京韵嘹亮响遏行云;“小武丑”滑稽诙谐再现矮子功,引得全场掌声雷动......舞台上,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唐元才喜不自胜。在和学校学生同唱京剧经典片段《定军山》之后,他激动地说:“学习京剧对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他表示,京剧的内涵就是通过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步来提升一个人的精气神。在京剧艺术的熏陶下,东方小学的学生也表现出学生应有的阳光和自信。
“学生该学什么?老师该教什么?”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学研究指导部副主任陈久华表示,学习要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今天东方小学给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育人方式的变革。”陈久华认为,通过四位老师的微报告,他看到课堂不再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知识,而是给孩子们提出驱动型问题,让学生主动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数字化平台和学习单,从而引导他们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只靠老师讲,学生听,很难实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一定要让学生经历。”陈久华表示,通过这样一台戏让他更清楚地感受到课改的价值和意义。
在锣鼓经的伴奏下,学生展示丑角表演
“非遗进校园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宏亮表示,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就是文化传承的深度实践,京剧的四功五法变成了跨学科教学的载体,体育课上的力学美、音乐上的音韵天籁、美术课上的色彩密码、语文课上的家国情怀成为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典范。
“希望今天校园的小戏迷未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浦东新区教育局德育处副处长黄霖认为,本次活动所呈现出的非遗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东方小学的学生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也引领着“潮”力量。
轮值编辑:徐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