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油郭村的一片盐碱地上,一场关于“AI种田”和传统农耕经验的较量正在悄然展开。由昆士兰大学博士郑梦涛带领的山海间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团队,用自主开发的AI农业大数据模型,在蔓越莓驯化研发间隙,“抽空”种下了160亩薄荷。尝试通过AI数据驱动选种方式,向村民们靠经验积累加人工打听的传统种植选种方式发起了挑战。
郑梦涛是山海间(山东省)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支8人团队,核心成员包括1名博士、3名研究生和4名本科生,他们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耐盐碱种质资源研发与筛选等前沿科学领域。2020年起他们开始收集多维度数据制作基础训练集和编写基础算法,两年后团队决定将相对成熟的AI多模态大模型引入农业生产中。通过整合气候数据、市场供需分析、期货价格波动以及学术论文摘要等诸多种类相关信息,推出一个参数规模达千万级的农业行业大模型。
山海间公司里的组培室。
蔓越莓及相关产品研发周期长,为了尽快实现经济效益,2023年团队通过大模型生成了一份在盐碱地上可快速营收的“种植清单”,薄荷、远志、益母草……其中薄荷因其生长周期短、耐盐碱性强且市场需求稳定脱颖而出。“我们拿到推荐结果后,经过3个多月的市场调研与实地考察,签订了中药厂的收购合同,开始实施种植薄荷的计划。”4月18日在山海间公司,郑梦涛说。“种植的薄荷品种以及种植面积选定160亩,也是AI推荐的结果,这个面积正好兼顾了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团队在蔓越莓的研发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加速了蔓越莓本地化的进程,更为未来其它外来经济作物的适应性改良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
然而,面对这份“高科技”方案,当地农户却并不买账。“咱祖辈种地靠的是看天看土,电脑算的能靠谱?”一位村民直言不讳。油郭村此前以传统作物为主,村民们对AI推荐的经济作物种植,大多持观望态度。
郑梦涛(图左1)和同事在田间观察薄荷种苗生长情况。
对此,团队选择用结果来说话。今年4月底,首批薄荷芽头将进入大规模采收期,尽管因今春气温较低导致产量略低于传统产区,但制成的薄荷芽头茶已顺利通过质检,亩产值有望突破万元。更重要的是,从种植到首茬采收仅用了5个月,快速实现了盈利。
面对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一难题,大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种植作物筛选,还可以针对性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大水漫灌带来的杂草污染问题,也可以被定制化除草方案解决。
郑梦涛(图左一)在实验室中工作。
不过,郑梦涛也坦承AI并非万能:“今年我们发现实际采收量比预测低,这显然是因为大模型参考数据不足。”此外,目前薄荷种植、加工环节也需要人工操作,与大模型配套的智能型设备还在开发中,无法用于实际生产,当然客观上这一不足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民增收。但他认为这场“PK”的真正意义在于融合:“老农的经验能修正AI的盲区,而科技能帮他们规避市场风险。”
郑梦涛的目标不止于此。团队已取得了多项一级知识产权,蔓越莓密植试验田里,24000株苗木正等待接受碱地的考验。下一步,AI模型将进一步提升和迭代,接入更多的农业行业相关数据,并加快研发与之配套的多种智能农机设备,进而能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站在田埂上,郑梦涛笑着说:“农业需要长期积累,但AI能让试错成本更低。这场较量没有输家,只有共赢。”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赵婕 岳小雪 陈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