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走基层丨看剧、排戏、听书、讲座……这座“城市梯田”里有热气腾腾的黄浦故事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4-29 15:59:54


中华路980号,东至河南南路,西至迎勋街,北至中华路,南至江阴街,这个位于原南市影剧院以北的老城厢地块,一直以来优质文化设施匮乏。但两个月前,随着黄浦文化中心的开馆,一切都改变了。


这幢以“咫尺山水、城市梯田”为设计理念的建筑,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为黄浦公共文化凝聚起了更大的空间、更广的舞台和更好的服务。这里不仅是一个承载艺术的容器,更是一个市民社交的场所,成为黄浦文化的一张新名片。


连着几天,记者在黄浦文化中心采访。从千座大剧场到多功能小剧场;从综合排练厅到活动室、创作室,记者推开的每一扇门后面,几乎都有一个热气腾腾的故事。


01

故事一:卢湾青年越剧团的三次搬迁


808室,是黄浦文化中心的戏曲创作室。2月24日中心开馆第一天,也是卢湾青年越剧团团长冯芳芳第一次来到这里。而距离越剧团上一次排练,已经过去5个月的时间了。



排练之所以被摁下“暂停键”,是因为卢湾青年越剧团要经历第三次搬迁。“最早我们是在重庆南路上的一座教堂里排练的,直到2000年搬进文化馆才有了自己专属的排练场地和剧场。那时我们30多个演员挤在60平米的排练厅里同时排几部戏,有时觉得真是施展不开。”



卢湾青年越剧团成立于1986年,成员并非专业越剧演员,而是一群年轻靓丽、在上海各大写字楼里拥有光鲜工作的白领。从前任团长宋九经手中接任后,冯芳芳每个周末都会召集姑娘们从四面八方聚到排练室,压腿、摆功架,长袖轻舞、啼笑喜怒。越剧,已经成为她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


第三次搬迁来到新落成的黄浦文化中心时,卢湾青年越剧团不仅早已是黄浦群众文艺的一张特色名片,更是以“青春美、艺术美”之誉成为上海市业余越剧团队中的佼佼者。



“如今能在180平米的地方排戏,真有一种彻底放开手脚的感觉了。”放开的不只是手脚,还有胸中的宏愿。越剧团明年就要迎来40岁生日了,冯芳芳向记者展示了剧团有史以来的第一份“年度大计”: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在黄浦文化中心献演折子戏专场,开展优秀传统戏曲普及;面向零基础的市民开办越剧培训班,壮大越剧队伍,培养传承非遗文化的人才;以“红色黄浦好风光”为主题举办越剧表演唱,呈现黄浦独特的红色历史人文画卷……


这些念头在冯芳芳的心中酝酿了许久,甚至对明年建团40周年的安排,她都一想再想。“剧团成立以来,创作并上演了《剑笔情》《姻缘错》等一批原创剧目,全本《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是久演不衰。我们希望能在明年举办一场晚会,向观众展示40年来的成果。”冯芳芳坦言,随着文化中心的拔地而起,过去只在心底想象的画面,终于有望一一实现。

02

故事二:开进书场里的电动轮椅车

周老伯,86岁。


有段时间,周老伯在家几乎养成了一个习惯,有事没事总爱去窗前“望野眼”,看着马路对面的建筑,一点点从横七竖八的脚手架变成一坡蜿蜒多姿的“梯田”,然后开始和老伴拌嘴,“你说这幢楼,是做什么的。”



其实周老伯心中也没底,但“梯田”就要开张的消息还是在小区里传开了。最热闹的时候,周老伯选择在家静静等待,“年纪大了,出行不太方便,平常出门得靠电动车代步,我又怕人挤人,还是等人少一点再去。”


3月下旬,周老伯开着他的红色电动代步车,不疾不徐抵达了那坡“梯田”——黄浦文化中心,门口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雅庐书场搬到了楼上。



雅庐书场比周老伯的年纪还要大了,创建于1920年。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听客”,周老伯记得自己年轻时,上海起码有近600家书场,每走几步,就能听到路边传来的三弦和琵琶声。那时的评弹,堪称上海滩仅次于电影的第二大娱乐项目,去书场听评弹是很多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雅庐书场还开在顺昌路的时候,周老伯就是常客。据说那里一年演出超过千场,鼎盛时,书场曾经做过一块木板镂空的“客满”标牌,后来木板赶不上潮流,书场又定制了“客满”的霓虹灯,周老伯回忆:“就亮堂堂地挂在休息厅里。”



如今,书场迁入黄浦文化中心7楼,150平米的空间,舞台上一桌两椅,两架麦克风,台下9排红木靠背椅,56个座位,每月两个长篇演出,每天从下午1点半演出至3点半。


周老伯也不知道自己多久没进过书场了,一来书场少了,二来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但这一次,他感觉又回到了从前。这里除了动人的丝弦之音,环境也特别好,“很多书场只有楼梯没有电梯,这里不一样,而且很人性化,能让我开着轮椅进来。”



在雅庐书场,从演员到工作人员再到观众,几乎人人都认识开着电动代步车的周老伯,这也给老伯带来了很多乐趣,“只要不下雨,身体还可以的话,我就会来。一般周末因为孩子要来家里,我没办法来,不过有时候我也会跟他们说,不用每周末都来,我还是想去听听评弹。”


03

故事三:一个培育了近10年的公共文化项目


黄浦文化中心开馆2个月来,副馆长虞洁最常听到的抱怨就是,“艺门课程”中的“大项陪你听音乐”,每次开抢就秒空。


“大项陪你听音乐”现在成了文化中心里最火的讲座,但故事却还要从9年前说起。2016年,区文化馆大楼重新改建好,一楼白玉兰剧场旁边的一小块空地计划用作剧场等候厅,“我们觉得可以引进咖啡或者茶饮迎接观众。”虞洁说。



“少山咖啡”由此进入了视线。这是一个上海土生土长的咖啡品牌,更重要的是其坚持文化方向的品牌战略。“当时少山咖啡刚成立五周年,已经举办读书会活动近百期、音乐欣赏会几十期,还有各种咖啡文化类讲座,在很多人眼中,这已经是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专业咖啡品牌形象了。”



项震,少山企业和少山咖啡的创办人,同时还有另外几重身份:上海交响乐团俱乐部35年资深会员、古典音乐鉴赏和评论家、音乐养生倡导者。从那时起,每个月他都会出现在区文化馆。项震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堂课的名称:“音乐丝绸之路”。“大项陪你听音乐”的古典音乐欣赏会就此向市民敞开大门。



如今,“大项陪你听音乐”已成为“艺美黄浦·艺门课程”中的“香饽饽”,每堂课的开放名额更是从最初的20人升至如今的60人,另一门课程“少山咖啡教室”也拥有一批忠实拥趸,并一直跟随至黄浦文化中心。


抢不到“大项陪你听音乐”,其实早在虞洁的意料之中。在她眼中,这正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10年间开枝散叶的过程,也是“艺美黄浦”这一文化品牌历经多年精心培育,不断焕新升级的缩影。



记者 / 刘艺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刘韫文(实习) 黄浦区文化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等了三年多,沪上顶流梦花街馄饨重新开门迎客!

2. 品·藏 | “稀奇古怪” 里的上海旧时光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