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金色的阳光如同细碎的金沙,轻柔地洒在中交一航局二公司天天高速项目部的办公桌上,照亮了整齐堆放的文件和图纸。文件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在阳光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晰。技术主办盛志霖焦急地在办公室踱步,不时看向门口,嘴里念叨着:“小飞怎么还不来,大家都眼巴巴盼着第三代智能助手上线呢。”他的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迫切和期待。
门“吱呀”一声推开,预算员吴恺飞抱着一摞文件走了进来,他头发有些凌乱,眼镜滑到鼻尖,脸上带着疲惫却难掩兴奋。“盛哥,您别急,测试一结束就能上线。”盛志霖眼睛一亮,快步上前接过文件,“小飞,你这可是让大家望眼欲穿啊!”
盛志霖口中的“第三代智能助手”,是吴恺飞大学毕业到项目后学以致用的成果。项目建设的13座桥梁、1处枢纽以及62道涵洞的内业资料,被分门别类摆放在一排排档案室书架上,俨然一座小型图书馆。而对于新手预算员的吴恺飞而言,则是要尽快适应繁杂的工程资料和数据处理工作。“要是能研发一款快速筛选匹配数据的程序就好了。”吴恺飞心中有了打算。很快,他便迎来了入职后的第一个挑战。
一次周例会上,项目总工姜立强带来了消息。针对项目临近交工验收,项目团队需要在三个月内将合同、质量、进度、计量、项目管理等所有内业资料上传至业主自建云平台。“这岂不是我们需要将开工至今近两年所有纸质材料电子化。”听到这里,技术主办柴佳铭不禁面露愁容。“这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我们优先把本月材料完成电子化归档,上传云平台,所有人员要快速熟悉上传流程。”工程部长郝正伟立即对任务进行分解,协调多部门参与,吴恺飞也不例外,他负责资料整理上传工作。
文件命名、整理分类、上传对应的系统板块……在参与资料上传过程中,吴恺飞很快便适应了工作节奏,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资料匹配错误或漏传的情况,让大家叫苦不迭,一旦出现错误,就得花费大量时间去溯源核对,这让他意识到,仅靠人力来完成这项庞大的工程,效率实在低下,且错误率极高。于是,吴恺飞初次接触内业资料时的想法再度浮现心头,他决定利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尝试开发一款能够自动识别、提取并分类文件内容的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失误。
白天,吴恺飞在工地上奔波,收集数据、分析资料;夜晚,他则沉浸在代码的世界里,一行行地编写、测试、优化。经过近一周时间的研发和调试,智能助手1.0版本正式上线。它基于爬虫软件的工作机制,能够准确地识别扫描文件内容并分类,且上手难度低,很快便在项目部得到了普及,工作效率提升了1/4。
然而,随着使用深入,问题接踵而至。“小飞,这助手咋突然卡顿得厉害,得赶紧优化啊。”“小飞,我今天上传的资料咋都是错的。”听到同事们的反馈,吴恺飞心里咯噔一下,满是自责。他认真记录大家遇到的问题,在办公室里开启了“闭关”模式。那些日子,他像着了魔,有时为了修复一个bug,通宵达旦。功夫不负有心人,智能助手2.0版本惊艳上线,新增文件自动匹配填入功能,准确率高达 95%。
两个月时间一晃而过,在智能助手2.0的帮助下,项目团队成功完成了所有资料的上传任务。“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靠小飞的智能助手,靠大家的咬牙坚持给拿下来了。”姜立强在项目推进会上不禁感慨。
“小飞,你又在琢磨啥呢。”“我想再改进个3.0版本,能够准确识别各种格式的文件,准确率再提高一些。”说罢,吴恺飞又开始他新的研发之路。
(大众新闻记者 白晓 通讯员 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