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科学调配,给软地基打上“强骨剂”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28 20:35:16

4月的黄海之滨,波浪翻滚,中交一航局二公司承建的东营港区一突堤北侧液体散货泊位工程,却如同骨骼强壮的巨人,横卧在海边巍然不动,这离不开项目团队为工程打上的这一针科技“强骨剂”。

工程地基由来自港池区域的疏浚吹填土构成,这片看似平整的场地之下,埋藏着三层典型土层:上层是如“软豆腐” 般绵软的淤泥质、粉质黏土,吹填后天然含水率高,固结完成耗时长,中层粉土与下层粉质黏土颗粒虽然稍粗,但吹填后呈松散状态,无法满足港口工程的建设周期要求。

项目团队设计完成后,在工程地基处理经过场地整理、与砂垫层铺设、通过排水板、埋滤管及真空处理,在后期场地震动碾压却让大家犯起了愁,排水板周围出现明显返水现象,土体含水率持续偏高,形成局部“弹簧土” 区域。这种病害不仅导致级配碎石层无法有效压实,更可能在后期使用中引发不均匀沉降,威胁液体储罐与运输管线的安全。项目经理刘亮在现场勘查时坦言:“如果说地基是工程的‘骨架’,现在这副‘骨架’ 正在 ‘ 发软 ’,必须找到对症的 ‘ 强骨剂 ’。”

东营的海滨,有许多围起来的大格子,是一望无垠的晒盐场,在码头施工现场亦是如此,但却更具科技感。这些格子正是项目团队开展网格试验,对多种换填料进行了对比试验,精准控制开挖深度、粉土与粉煤灰掺和比例控制、碾压频率做到了格格不相同。“我们不是简单换填,而是让两种材料产生‘化学反应’。” 总工付海兴展示着试验报告,通过不断地试验,项目团队终于发现了合适的调控比例,粉煤灰吸取粉土中水分,板结后与粉土共同碾压构成骨架,使换填层兼具强度与水稳定性,于是让地基稳定的“药剂”已经调配完成。

为了防止不安分的“弹簧土”卷土重来,针对作用机理,施工团队制定了 "分层剥离、精准置换、梯度压实" 的工艺路线,将这剂“强骨剂”注入工程地基。剥离软弱层时采用挖机同步作业,精准开挖软弱土层,避免扰动下卧层。去掉弱土后进行智能拌合,在临时拌合场设置电子计量系统,确保粉煤灰与粉土按比例精确混合,装载机往返翻拌,直至混合料颜色均匀一致;分层碾压也根据施工情况采用“60+40” 双层填筑工艺,首层60厘米 采用振动碾静压与弱振结合,第二层40厘米实施强振压实,控制碾压速度的同时,通过安装在压路机上的智能压实仪实时监测压实度。

碾压晾晒后,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令人振奋,换填层地基承载力达到迅速提升。沉降观测显示,30 天累计沉降量远低于控制标准,“骨骼”健壮的地基已然形成,这种基于材料特性的系统性创新,为沿海地区软基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不断总结和提升创新工艺是我们打造精品工程的杀手锏,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凝结专利推广。”付海兴满怀信心说道。

(大众新闻记者 白晓 通讯员 王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