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青岛市区划地名工作综合业务培训班在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
为期一天的培训班,传达了全省区划地名培训班指示精神,总结了2024年全市区划地名工作,部署了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崂山区、黄岛区、即墨区、莱西市民政部门现场交流发言,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等同志分别就“城区新建道路命名”“行政区划工作”“乡村著名行动”“青岛市区划地名管理系统操作使用”进行培训和解读,并围绕高质量完成“乡村著名行动”年度任务等进行座谈交流。
参加此次培训的,除各区(市)民政局分管负责同志、区划地名业务相关科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外,还结合培训内容及特点,在下辖行政村的七个区(市)选取40多个镇(街道)的民政工作负责同志参加,推动新开发的青岛市区划地名管理系统尽快启用,在全市迅速铺开乡村道路命名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2024年全市区划地名工作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精心指导下,全面对标对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对区划地名工作的部署要求,严肃行政区划工作纪律,依法依规优化行政区划设置。规范命名城区道路270条,研究发布第二批青岛市地名保护名录,共收录地名43个;加强道路命名后路名牌设置的监督检查,全国首创了路名牌闭环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发布“青岛乡村好品”地名标识品牌342个,发挥“小地名”服务乡村振兴大作用。加强地名文化传承保护,开展首届地名文化主题征文评奖活动,出版发行地名文化图书《地名里的青岛》。区(市)层面,有的在乡村道路命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今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有的在道路命名和地名文化挖掘方面亮点突出,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提升了地名公共服务水平;还有的在界线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上先行一步,为全市工作提供了经验。
会议提出,今年要聚焦重点,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青岛市民政局近期将出台《青岛市乡村道路命名工作指引》,对目标任务、命名原则、命名程序、路牌设置、上图入库等作出具体规定。比如,《指引》规定,到2025年底,每个有行政村建制的区(市)均要完成乡村道路命名总任务量的50%;2026年,完成总任务量的80%;2027年年中,实现乡村道路命名全覆盖,发挥新时代地名工作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同时,为适应大批乡村道路命名的需要,统筹提高城区、乡村地名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减少重名、同音等道路命名问题的发生,青岛市民政局基于金宏系统,委托专业机构研发了青岛市区划地名管理系统,经过多次测试和完善,此次培训后即将投入使用,提升全市区划地名业务领域智能化水平。
会议要求,全市区划地名系统要统一思想、精耕细作,扎实贯彻将要出台的《青岛市行政区划工作规则》,加强行政区划规划和研究,稳慎推进行政区划工作;要强化地名命名管理,进一步提升道路命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地名命名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要进一步夯实闭环工作机制,及时联络协调相关部门完成道路名牌设置工作,提升道路命名工作质效;要扎实做好界线管理工作,完成好落实好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和季度界线巡检工作,强化风险意识,加强边界风险纠纷排查,用好应急预案,紧盯重点部位加强监测,有效防止边界地区矛盾纠纷,营造平安和谐边界。
授课结束后,组织各区(市)民政局分管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围绕本年度业务工作开展及“乡村著名行动”实施推进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现场气氛浓厚热烈,各区(市)同志表示,将深刻领会做好新时代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意义,开辟新路径、探索新渠道,努力克服资金不足、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以乡村地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赋能乡村发展和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众新闻记者 李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