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旅游时报 > 文章详情

“补白大王”郑逸梅的藏扇雅趣

转自:旅游时报 2025-04-28 20:29:06

郑逸梅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大家,也是一位收藏大家。《“逸梅藏扇 有慧画扇”纪念展》将于5月1日至5月5日,在福州路424号艺术书坊三楼艺苑真赏社举行。展览中,观众可欣赏到郑逸梅先生的藏扇22件,以及郑老孙女郑有慧的画扇三十余件。

本期《旅游时报》特别邀约到了著名学者陈子善先生,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纪念展撰写了精彩序言;本次纪念展的策展人、郑老遗著的责编杨柏伟先生,解读展览背后的文坛掌故;还有郑老的孙女郑有慧女士,分享与郑老相关的珍贵记忆。三位嘉宾从不同维度娓娓道来,带领市民游客一同走进纪念展的艺术世界,感受扇面间流淌的雅致意趣,为假日生活增添一抹独特的文化芬芳。

击查看清晰大图

“逸梅藏扇 有慧画扇”纪念展序

文_陈子善

中国扇文化源远流长,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隋唐之后,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的一种雅好。明清以降,在扇面上作书绘画,更成为一时风尚。许多书画名家,往往同时也是创作扇面的高手妙手,成扇扇骨也成了雕刻家驰骋的天地。也因此,成扇和扇面成为了字画收藏的一个别具风采的分支,专门收藏成扇成为收藏大家的也不乏其人。这个优雅的文化风气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郑逸梅先生(1895—1992)就是这样一位收藏成扇和扇面的名家。郑老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史掌故大家,“补白大王”的美誉早已传遍海内外。郑老又是收藏历代名人书札的大藏家,也已越来越为文坛艺苑所推重,已先后问世的《郑逸梅友朋书札》和《郑逸梅友朋尺牍 郑逸梅家藏尺牍》两书就是明证。然而,郑老同时也是一位成扇爱好者和收藏者,却知者还不多。他曾自嘲“爱扇成癖”,可见他对集扇的痴迷。研究郑逸梅先生和他的嗜好,如不关注他的藏扇,那将是一个重大的欠缺。

郑老“纸帐铜瓶室”所珍藏的成扇,鼎盛时曾高达三百余件,丰富多彩,叹为观止。不幸的是,浩劫之中几乎散失殆尽。天清云朗之后,郑老重新开始,“再度搜罗”,又大有收获,他曾撰长文《纸帐铜瓶室集藏——扇箑》详记其事。郑老爱扇之深切,赏扇之高明,藏扇之乐此不疲,均溢于言表,不能不令人感佩。

今年是郑老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举办《“逸梅藏扇 有慧画扇”纪念展》,生动展示郑老收藏的另一道绚烂多姿的风景线,正其时也。是次展览共展出郑老所藏成扇廿二件,其中有曾熙的花卉、白蕉的兰花、狄平子的墨竹、陶冷月的梅花和郎静山的山水,有翁同龢、谭泽闿和章太炎的书法,还有吴湖帆的书法与绿梅,以及钱松和杨吉人等的刻竹等等,琳琅满目,云蒸霞蔚,从中自可领略郑老集扇的眼光,揣摩他集扇的品味。

郑有慧女士专攻国画,成就斐然。是次展览同时展出她创作的扇面多幅。祖孙两人,一藏扇一画扇,互相发明,相映成趣,也是文坛艺苑的一大佳话。

人间四月天,扇面天地宽。观众诸君,“慢慢走,欣赏啊”!

纪念先祖诞辰一百三十周年

文_郑有慧

2025年适逢先祖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十年前2015年在朵云轩,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史研究馆和朵云轩举办了纪念先祖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隆重庆典,并在艺术书坊签售《郑逸梅友朋手札墨迹》和《纸帐铜瓶室文丛》(一、二)。

而在五年前2020年秋季10月份,在上海文史研究馆,又举办《“人澹如菊、品逸于梅”——郑逸梅文献艺术展》,并在 12月份再次由朵云轩举办“瞻彼南山”纪念郑逸梅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的座谈会。

近10年中,家属陆续整理和主编的先祖父相关书籍,已有十九本(集)出版,得到了中华书局、北方文艺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等相关的出版单位鼎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郑氏家族一门四代教师,秉承传统、真诚立世;虚怀若谷、淡泊明志。

今天再一次举办纪念郑逸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的活动展事,一告慰先人,二分享心得……

郑逸梅收藏的名家刻扇骨

先祖父藏扇闻名海内外,数百把扇箑无不精美!名家刻竹,名家书画,集先祖五六十年专注的蓄藏,平时置放于纸帐铜瓶室内专属抽屉,空闲时把玩,和与友朋喝茶时赏阅……

因先祖父酷爱藏扇,先前的三四百件扇箑,虽说付之一空,但老人家不改初心,时刻寻物来充实笥笈,日积月累也有一定的数量。此次拿出部分珍藏,如:章太炎、吴湖帆合扇,郎静山、沈禹钟合扇,申石伽细竹扇,陶冷月墨梅扇,名家刻竹扇等,来满足热爱先祖父藏品的读者们……

笔者与先祖父共同生活三十八载,耳濡目染祖父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深受影响和熏陶,自血脉起即深入骨髓,自幼喜爱文学艺术,弱冠即跟着老先生习画丹青,乃至成年后,国内外举办三次个人中国画作品展,自觉颇为欣慰。

此次,笔者也准备了三十有余的拙作扇箑来迎合此“逸梅藏扇 有慧画扇”的主题。扇箑内容有山水、花卉题材的;有淡雅和浓重的不同笔墨体现,总体而言,笔者欲要体现清丽高洁的风貌和淡雅风味的格调,不知是否合格?有待观者定夺。

郑逸梅收藏的陈从周画成扇

此次展览展示的祖父藏品,仅仅是劫后余生和再次收集的很小部分,留点遗憾期待,后来居上者补充……

散失的扇箑有的已经毁坏!有的不知所踪迹,有的可能还在世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但愿先祖的藏品有更好的归宿,这是家属的心愿,也可告慰先祖了。

“逸梅藏扇 有慧画扇”纪念展策展人语

文_杨柏伟

4月19日上午,我走进了焕新复业的上海古籍书店,这一天不用说是福州路的“好日子”,是爱书人的“嘉年华”。

看到不少“白头翁”居然在“抢书”的行列中矫健之态不亚于少年,一位来自深圳的小年轻只能叹息自己“手慢无”。我忽然想起了一位老人,尽管他已经仙逝三十余年,但我看到他的不少旧著单行本依然出现在崭新的书架上。那是当年福州路旧书店的常客、日后上海书店的老作者兼顾问——郑逸梅先生。

郑逸梅先生是鼎鼎大名的“补白大王”,沪上艺文界的名流也许多半都在他的“朋友圈”内。所以他的《艺林散叶》等著作,即使一印再印,依然常销不衰,堪称出版奇迹。

谢国桢书法成扇

郑老的集藏即便在非常年月中遭受浩劫,但并未令他丧失对集藏的热爱之心,他孜孜矻矻又重新聚集了大量精彩的藏品,如今结集为《郑逸梅友朋书札》和《郑逸梅友朋尺牍 郑逸梅家藏尺牍》两种,令人赞叹、艳羡!

除了藏札,郑老的藏扇也是相当精到的,在已经披露的《郑逸梅日记》1954年部分中,我们除了看到他集藏名人尺牍的记录外,有关集藏成扇、扇面的记录也有很多处。

郑老因其著作的“长寿”,始终不曾被人忘怀。有关他的纪念活动,近十年来就举办过很多起,由我主导的至少有三回,但基本局限于图书的发布、分享。今年年初,有慧老师问我:有没有合适的展览场地,希望将郑逸老的藏扇和有慧老师的画扇集合起来做一个展陈,以纪念老人家的一百三十周年诞辰。我脱口而出:必须放在福州路!其因已如前所述:郑逸老既是福州路旧书店的常客、老主顾;又是上海书店紧密倚靠的老作者、顾问。而我作为上海书店出版社的一员、郑老遗著的责编、上海图书公司的“编外人员”,再套一句近乎的话——郑老是家父读中学时的校长,如此论起来,郑老就是我的师爷!那么,于公于私,让郑老的藏珍在福州路上“亮相”,我是责无旁贷的。

感谢上海图书公司的鼎力支持,别开生面的《“逸梅藏扇 有慧画扇”纪念展》,将于“五一”小长假期间在福州路的百年老字号——艺术书坊三楼艺苑真赏社华丽开启。一段段扇子背后的文坛掌故,让我们无比神往、十分期待……

编辑:杨延超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推文内容信息供参考,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

邮箱:simonede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