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我与农村大众报 | 报纸一递,村民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28 18:07:19

“2001年,我向《农村大众》投了一篇小小说《二爷与狗》,这是我在省级报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日前,临清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朱红光说。

朱红光的住所,满墙图书。“我从小就喜欢文学,后来就一直干宣传。”朱红光说。他每年都投稿至各类报刊,有当地新闻,也有文学作品。

因为喜欢文学,朱红光经常阅读农村大众报的“沃土”副刊。 “虽然没有见过编辑,但看她编的‘沃土’版面,感觉她就是我的老师。”朱红光说,“第一篇文章发表,我拿到稿费就带着家人去吃了一顿,《农村大众》带来的喜悦,让这顿饭意义非凡。”

这份报纸不仅改变了朱红光,也架起了他与村民之间的桥。2001年临清市临东镇、胡里庄镇与新华路街道合并,他负责街道办的宣传工作,单位订的《农村大众》,成为他了解“三农”政策、学习农业技术的宝典。

2015年,朱红光分包新华路街道南王院村的三户贫困户。每次入户走访,他总会揣几份《农村大众》。村民老郭起初只是随手翻翻,后来竟看上了瘾。

“这报纸教人种菜防虫,比自己瞎琢磨强多喽!”老郭说,他一见朱红光便问:“今天带报纸没?”有一次朱红光因为匆忙忘记带报纸,老郭的眼神里满是失落。打那以后,朱红光再忙也不忘捎上一份《农村大众》。他说:“报纸一递,村民们话匣子就打开了,其中的‘三农’政策和农业技术村民很喜欢。”

20多年过去,《农村大众》早已成了“无声老师”,朱红光积累的剪报本、报纸原件已经有数百册,整齐地摆放在书柜顶上。“以前写一篇稿件常常绞尽脑汁,现在思路更加清晰,下笔也更加流畅,这其中就有《农村大众》的滋养。”朱红光翻出剪报本,里面整整齐齐贴着他发表的多篇文章。政策解读、农技推广、乡村故事……

朱红光至今仍坚持每日写作,还会将一些作品发在自媒体平台上。谈及未来,他望向窗外那片广阔的田野。“只要还干这行,《农村大众》就会一直陪着我。”他语气郑重,“土地上的故事讲不完,我会继续写。”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新宇 通讯员 程源 汪寅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