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城市上空,常能看到猛禽展翅翱翔的身影,这其中除了被称作珠颈斑鸠最好(吃)的朋友的红隼 、公园里越来越多见的凤头鹰之外,还有一种常被称作“老鹰”的猛禽。
为科学开展和有效支撑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及相关单位在对崇明区“玉兰之乡”竖新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区域进行生态基底调查时,惊喜地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俗称“老鹰”的黑鸢 Milvus migrans 。
生活中,我们常把天空中飞的猛禽统称为“老鹰”。其实,“老鹰”主要指的是鹰形目的鹰科鸟类,在我国共有25属55种,它们都是昼行性猛禽,体型各异,但基本都具有先端下弯呈勾状的喙、锋利的爪,依靠敏锐的视力和敏捷的身手捕食。
在上海,苍鹰、雀鹰、凤头蜂鹰、黑鸢等都被人认为是“老鹰”。在古代诗歌中,鸢也泛指老鹰,正如收录于课文的《与朱元思书》中所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黑鸢是鹰形目鹰科鸢属的一种中等体型的猛禽,它整体呈现暗褐色,最明显的识别特征就是内凹的尾羽,呈浅叉状,除此之外黑鸢飞行时翅膀下方还能够看到一对显著的白斑,也能够作为辨识的重要依据。
黑鸢尾羽内凹,翅膀下方有一对白斑 | 摄影:郑运祥
黑鸢作为一种广布型的日行性猛禽,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在迁徙季节常集成小群飞行。它们喜欢利用热气流盘旋,越飞越高,并用极其敏锐的视力观察着地面潜在的猎物。它们在飞行时常将尾羽散开,像舵一样左右摆动和变化形状,从而调节前进的方向。在高空中时,它们时常保持双翅平展不动,整个身体犹如悬挂在空中的风筝。翅膀不动的“黑鸢风筝”| 来源:YouTube·Bird Bites黑鸢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等为食,有时也会吃腐肉。(老鹰不只吃小鸡哦~~)作为顶级消费者,黑鸢等猛禽对维持食物链的完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黑鸢等猛禽的出现也能侧面说明生态系统的稳定。在上海,黑鸢主要为旅鸟,迁徙途中短暂停留,但也有部分个体会在此越冬甚至度夏,这也是因为即使在冬季,黑鸢也能找到满足生存需求的食物。黑鸢多出现在湿地、草原到森林等生境。在上海,黑鸢主要出现在崇明区、浦东新区、奉贤区、金山区等地,迁徙季节也可能途经上海中心城区上空。在城市周围的上空也能发现黑鸢的身影 | 摄影:郑运祥黑鸢和其他猛禽一样拥有锋利喙和爪,但因为体型较大,它们主要利用能够提供升力的热气流盘旋,在高空中让猎物放松警惕,同时利用极佳的视力注视着地面上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猎物,它们就会俯冲下去用强有力的爪牢牢抓住,然后飞到树上或者石头上啄食。这样可以防止到手的猎物被其他捕食者“截胡”,锋利的爪甚至可以抓住光滑的鱼,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就更不在话下。本次发现黑鸢的竖新镇位于崇明区中部,属于“河口沙岛·广袤疏朗的海岛意境”类型,具有“鱼脊”型空间基因意向特征,林水率(含季节性水田)达72% 。林水率多样的生境类型正好为包括黑鸢在内的多种鸟类提供了栖息的场所。
其实,在崇明竖新镇的生态基底调查中不仅记录到了黑鸢,同时还记录到了红隼和长耳鸮等猛禽,期待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鸟类能在上海的郊野地区栖息停留。
毕竟,城市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是许多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家园。“沪野调查”是上海自然博物馆与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联合发布的科普专栏,专栏将以专业的视角引领公众走进郊野,探索发现郊野广袤天地间的生物多样性奥秘,挖掘隐匿于其间的自然野趣,了解国土空间保护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背后的科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