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勇当开路先锋|平均年龄35岁的他们,“领跑”世界一流滚装码头智能转型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28 16:39:00

走进全国首个商品车智慧绿色滚装码头——山东港口烟台港汽车码头,搭载着1760台新能源商品车的LNG双燃料远洋汽车运输船“安吉德信”轮在这里投入首航运营;15台AGV机器人搬运着商品车在滚装船前与立体车库之间穿梭,协助商品车装船;光伏板在建筑顶部无声铺展,将阳光转化为港口运营与AGV运行的绿色能源。

这幅绿色画卷仅是山东港口烟台港锚定国际领先的智慧绿色港建设,聚力科技创新、智慧绿色,推动世界一流港口建设的一个缩影。它的诞生,源自一群平均年龄仅35岁的科技团队,他们以创新突破定义行业标准,用技术克服行业难题,让山东港口成为世界滚装码头智能化转型的“领跑者”。

从“0”到“1”:无人区的硬核突围

“从37.3万辆到73万辆,”这是烟台港从2019年到2024年五年来商品车作业量的变化。传统人工操作模式遭遇司机短缺、效率瓶颈双重挑战,而司机短缺也成为整个港口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能够进行智能搬运的AGV机器人可以缓解司机不足的问题,但传统AGV多用于室内场景,港口滚装码头环境复杂,没有平整的地面,没有遮挡风雨的厂房,就连商品车体型都远超集装箱的单一,国内外都没有应用先例。”烟台港滚装物流公司技术信息中心副主任王一回忆道。

2022年,王一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带领团队踏上建设商品车智慧绿色滚装示范港的攻坚征程。而“让AGV在环境复杂的滚装码头‘跑起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阻力。

团队从零搭建仿真系统,在码头前沿反复测试:车体需承受海风侵袭,定位精度要突破厘米级,动力源需兼顾绿色与续航……历经N次迭代,2023年7月,随着调度人员远程下发指令,15台AGV在无人驾驶状态下精准完成商品车智能搬运。标志着全球首创的适合港口的全地形高速智能转运AGV成功落地烟台港。这背后,是团队以12项国际领先技术、14项行业大奖,用创新在无人区“硬核突围”。

智慧赋能:细节深处的极限攻坚

“夹持失败!”几个月前,AGV机械臂在黑色轮毂前屡屡“失明”。滚装物流公司电气技术管理员周珂发现:单线激光雷达的激光打在黑色轮毂上就像泥牛入海一样,无法收回,因此无法精准获取商品车轴距数据。

“如果激光无法反射,我们能不能用数据给它们眼睛?提前把商品车轴距给AGV呢。”在团队头脑风暴的讨论中,周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证实猜想,王一带着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攻关。通过调整程序,更换商品车识别方式,构建港口商品车“车体DNA库”,经过30多次的尝试,使得AGV不再依赖实时探测,而是通过数据直输实现“盲操作”,黑色轮毂引发的技术问题成功破解。

今年,为了进一步提升AGV识别效率,团队又在AGV前后两端各加上了两个多线程雷达,让AGV能够360度全场景感知,取车效率进一步提升。“车型数据库配合多线程雷达,每辆商品车的平均取车效率提升了5秒。”王一介绍道。而这5秒,相当于每天多释放近2小时作业窗口。

铁血柔情:荣誉背后的“软支撑”

2024年,汽车整车物流发展大会发布了《世界一流港口综合评估报告(2024)》,山东港口烟台港商品车滚装码头成功入选世界一流专业化码头。烟台港率先推出的“智能转运装备(AGV)+机械式智能停车设备+智慧滚装操作系统(TOS)+光伏”的新方案,推动烟台港智慧绿色滚装示范港建设竞逐一流,一路“领跑”。

鲜有人知这份荣耀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冬天,为了测试AGV的耐寒性,团队在零下十几度的码头里连续测试14个小时;夏天,为了测试AGV的防水性,团队成员各个都成了“落汤鸡”。“能让AGV全天候跑起来,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一的眼神里充满了骄傲。

夜幕下的烟台港,AGV群亮起导航灯,如同移动的星河。灯光扫进王一的办公室,窗台上摆着儿子送的机器人模型,底座刻着“给造机器巨人的爸爸”。而这位“85后”工程师眼中映照着港口灯火,脑中出现一幅未来的画卷:蓝白色的AGV群如灵巧蜂群在星罗棋布的商品车之间穿梭、搬运;一座座立体车库内的机械臂轻旋,在商品车入库的同时也完成了“体检”;光伏矩阵在码头建筑顶部如碧波般铺展……这里,每一辆驶向深蓝的汽车,都载着“中国方案”。

(大众新闻记者 范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