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方讲坛·思想点亮未来”系列讲座走进华二附中、金山中学两所中学。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吴冠军以《什么是学习:人工智能时代重思学习》为题,为华二附中的学生做讲座。
吴冠军首先解析了当代人工智能的四大形态:感知型AI、能动型AI、智能体AI与物理型AI。通过今年爆火的Manus智能体案例,他演示了AI代理人的事务处理能力,同时警示技术代价:“当AI替代人类完成80%程式化工作,人的主观能动性正面临消解风险。”深度学习是AI区别于人类的核心特征。他以神经网络为例,揭示机器通过海量数据迭代参数的运作逻辑,并将这种机制反推至人类认知领域。他强调,当AI成为知识生产者,人类必须重新定义学习边界。面对技术挑战,吴冠军表示,“人既要建立AI式的深度学习体系,更需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老智慧。”提出双重路径解法的同时,他也特别指出,在虚实交融的学习生态中,人类需通过与AI、同伴的多维互动保持创造力。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沈滨为金山中学的学生们作了题为“供应链管理与数字化”的专题讲座,深入解析物流背后的科技力量。
沈滨通过“一瓶可乐的旅程”解释了供应链的全链路管理,并比较了古代丝绸之路、二战物资调配与现代数字化供应链的差异。计算机与全球化推动供应链高效协同,成为“一日达”的基石。大数据预测需求、AI优化配送路径、物联网实时追踪包裹、机器人提升仓储效率……新技术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沈滨还讲述了未来供应链的三大方向:新能源物流车、社区前置仓和区块链技术,以实现效率和可持续性的平衡。
学生感想
沈教授将供应链比作“产品旅途中的大脑”、把数字化比作“大脑的外挂”,生动地展现了数字化科技对供应链的赋能奇迹。这次讲座让我站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物流与供应链、深刻意识到这一领域的发展永不止步,我对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这次讲座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讲座带来的“点亮思想”的力量,让我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供应链”和“物流”有了深入的了解,学会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对更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授对科技进步与个人岗位的提问引发我的深思,在我个人看来,对供应链的科技化与机器人化以及翻译工作的机翻化是不可阻挡的,从功利角度看,其可缩减大量成本的同时提升效率,从哲学角度看,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新事物,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固步自封与止步不前是没有出路的,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忽视那些受到波及之人,旧岗位的消亡伴随着新岗位的产生,我们可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多重途径缓解冲击。这同时也告诉我们中学生,要树立远大目标,扎实学问,关注世界发展,做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加速变换的世界中保有一份沉着与底气。
吴教授解析AI替代程式化工作时,“主观能动性消解”的警示如当头棒喝。当Manus智能体展现超强事务处理能力,我突然理解了他强调的“深度学习边界”——人类必须超越工具性思维,在追问与反思中保持认知活性。
对比AI通过数据迭代参数的机械学习,教授提出的“三人行”智慧直击本质。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是参数优化,而是像神经网络般联结知识节点时,始终保留质疑与重构的灵光。
“与AI同伴共构学习生态”的论述极具前瞻性。当物理型AI具象化知识时,人类更需在对话中激活思维——正如教授所示,既要善用智能体处理信息,更要通过师生思辨培育AI无法复制的批判性视角。
来源:市社联科普处、华二附中、金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