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钱塘江畔,创新风起;齐鲁大地,变革潮涌。为提升山东科创企业孵化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助推数字经济发展,4月21日-4月25日,大众日报·大众新闻新媒体大平台推出“科创赋能·生态共赢——解码杭州创新基因与城市密码”深度研修班。
本次研修班,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观念的碰撞、实践的探索。近50位山东政企银代表与杭州科创先锋展开对话,从科技企业的硬核突围到城市大脑的智慧脉动,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破壁到产业园中的生态共生……这些碰撞与思考,最终凝结为研学班学员笔下的真问题、真触动与真答案。
本期分享人: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群工作部基层党建科科长 高宁
赴杭州学习的历程,犹如推开一扇照见未来的窗。这座城市以数字经济为笔、以创新基因为墨,在科技与党建融合的画卷上书写的智慧,让我在思想理念层面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新。以下,结合所见所闻所思,我从四个维度谈谈感悟。
理想主义的光芒:热爱是创新的第一驱动力
在杭州“科技创新六小龙”的创业故事中,我深切感受到一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他们是信息科技领域的“理想主义者”。这种热爱,不是功利性的选择,而是对技术本质的痴迷、对行业价值的坚信。反观自身行业,无论是金融服务还是党的建设,亦需这般“偏执”的热爱。当我们将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视为信仰而非任务,才能在支农支小的日常中保持热忱,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甘之如饴。唯有从心底认同行业价值,才能在繁琐中见真章,在挑战中辟新局。
第一性原理的启示:穿透表象,直击本质
杭州科技企业的创新逻辑中,“第一性原理”贯穿始终。之江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拒绝“拿来主义”,坚持从算法底层重构技术路径。这种“回归本质、溯本求源”的思维,让杭州在云计算、智能硬件等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推及各行业,亦需摒弃“拿来主义”的惰性。以金融服务为例,当我们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时,不应止步于传统抵押模式,而要像杭州企业那样追问:“融资的本质是信用评估,能否通过大数据构建新型信用模型?”这种求索精神,要求我们在党建工作中也需刨根问底——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如何强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量化?唯有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才能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行动永远比犹豫更有价值
杭州的创业氛围中,“敢想敢干,何时都不晚” 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些科技企业创始人,即便在不惑之年,仍毅然投身新兴领域创业。他们无惧失败,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果敢的行动力,在智能硬件、数字文创等赛道闯出一片天地。这种勇气,打破了 “创业要趁早” 的固有认知。反观现实,许多人因担忧“时机不成熟”“条件不具备”而裹足不前。但杭州的实践证明,创新从来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正如农商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即便面临技术储备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战,也需以“试错”的勇气迈出第一步。
文化基因的力量:让传统成为创新的源头活水
杭州的创新并非无源之水,其背后是千年积淀的文化土壤:南宋以来的商业基因孕育了“敢为天下先”的浙商精神,西湖文化的包容特质催生了“开放协作”的互联网生态,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则塑造了“务实创新”的当代品格。杭州的做法启示我们: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割裂,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于我们而言,需深挖自身的“文化富矿”。例如农商银行的“大挎包”传统,蕴含着“走村入户、服务民生”的朴素情怀,这与新时代“金融为民”的理念高度契合。若能将其提炼升华为特色文化标识,融入党建品牌建设与服务创新中,必能为工作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文化认同越深,创新底气越足。
(大众新闻记者 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