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日至5月1日,迎来第23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主题聚焦“坚持预防为主,守护职业健康”。
在众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中,化学因素的危害往往不易被立即察觉,尤其是那些无色无味的化学物质,犹如潜伏在暗影之中的“隐形杀手”,它们悄无声息,劳动者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遭受损害,却以其隐匿而强大的破坏力,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了严峻的威胁。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位“沉默刺客”的真面目,教你如何见招拆招,守护生命安全。
窒息性气体是什么?
窒息性气体包括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氢及氰化氢等,这些气体中毒的主要机制是导致机体缺氧。
由于大脑对缺氧的敏感性,个体在中毒后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下降、头晕、头痛、乏力、焦虑不安及嗜睡等症状。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昏迷或发生抽搐,并常伴有喷射性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在高浓度的化学性窒息气体(如硫化氢和氰化氢)环境中,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电击样”死亡现象。
窒息性气体的来源
窒息性气体不仅普遍存在于工业生产场所,同时也是家庭环境中常见的有毒气体之一。
1.甲烷主要在腐殖质丰富的环境及矿井中出现;
2.一氧化碳则源于碳基物质的不完全氧化,常见于炼焦、金属冶炼等作业及家庭使用煤炭时的燃烧不完全、煤气灶漏气等情况。
3.氰化氢通常出现在电镀、采矿、冶金及染料生产等行业中。
几种窒息性气体职业中毒的表现
1.甲烷中毒:主要是由于缺氧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的异常表现。
轻度中毒的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分散、乏力、恶心、呕吐、呼吸加速和心率增快等症状,在远离污染源并吸入新鲜空气后通常能够迅速恢复。
若中毒程度较重,则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咳嗽、胸痛、胸闷、呼吸急促及困难、皮肤发绀、心悸、心律失常、抽搐、共济失调及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如不及时脱离接触并进行适当治疗,可能会导致窒息和死亡。
2.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具有血液窒息特性的气体,吸入后会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从而阻碍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由于HbCO呈鲜红色,导致中毒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在早期阶段出现樱红色,这与普通缺氧患者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患者全身乏力的现象十分明显,尽管意识尚存,但运动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难以进行自我救助;其余症状则与一般缺氧表现相似。
3.氰化氢中毒:氰化氢是一种具备细胞呼吸抑制特性的气体,其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缺氧症状为主。
在较低浓度下吸入即可导致显著的呼吸困难,而在严重情况下则可能引发全身强直性痉挛,极高浓度的暴露甚至可能在数分钟内造成呼吸和心跳的骤停,导致死亡。
由于氰化氢对细胞呼吸酶的强烈抑制作用,细胞失去了有效利用氧气的能力,导致静脉血中虽然氧气浓度仍高,但血红蛋白却呈现鲜红色,因而早期中毒患者的黏膜和皮肤颜色显得异常红润,这一现象成为氰化氢中毒的另一个显著临床特征。
4.硫化氢中毒:硫化氢被归类为细胞窒息性气体,同时具备刺激特性。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三方面:
①吸入高浓度时,呼吸与心跳会迅速停止,导致“闪电型”死亡;
②硫化氢可在血液中生成蓝紫色的硫化变性血红蛋白,少量(4%~5%)即可引发紫绀,因此中毒者的肤色常呈现蓝灰色;
③呼出的气体及患者衣物散发出强烈的臭鸡蛋气味,且呼吸道及肺部可能出现化学性炎症,甚至导致肺水肿。
窒息性气体中毒的特点:
1.窒息性气体中毒通常发生于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如深井、地窖、下水管道、废液池以及密闭的浴室等。
2.任何一种窒息性气体的主要致病环节都是引起机体缺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轻度缺氧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定向能力障碍等;较重时可有头痛、头晕、耳鸣、呕吐嗜睡,甚至昏迷;进一步可发展为脑水肿。
3.不同窒息性气体的中毒机制不同,根据不同的中毒机制和中毒条件进行有效的解毒治疗。
预防窒息性气体职业中毒的措施
气体中毒的主要成因多源于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跑、冒、滴、漏现象。为有效防范中毒事件的发生,可采取以下措施:
1.保证生产设施和设备的合格性,定期进行检修与维护。
2.作业人员应严格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尽量避免在工艺流程中出现跑、冒、滴、漏现象。
3.定期开展生产环境监测,及时识别并整改潜在的职业中毒风险。
4.根据现场监测评估的危害程度,选用适当级别的防护装备,并确保其正确使用。
5.作业场所配备必要的急救设施。
6.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及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对有职业禁忌症的工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资料来源:陕西疾控、成都疾控、上海职业与健康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