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1日,记者走进上海康文气体公司(以下简称康文气体)的氦气充装车间,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加紧生产高纯氦气产品。该公司生产的首批高纯氦气产品已正式下线,这家曾深陷转型焦虑的老牌气体企业,仅用5个月便完成了一段“破冰之旅”。

作为扎根亭林镇十余年的工业气体服务商,康文气体曾凭借液氮、液氩分装业务稳居区域市场前列。然而伴随下游制造业需求腰斩,企业2023年营收骤降28%,单一业务结构、低技术门槛的发展模式遭遇严峻挑战。
转机出现在2024年。亭林市场监管所在“大走访大调研”中敏锐捕捉到企业转型信号:康文气体计划投资3200万元布局氦气充装产线,剑指医疗机器人、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
“我们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储备充足,但项目落地面临三重关——非化工区危化品审批、充装许可获取、专业技术改造。”总经理陶文信坦言,当时团队“既想突围又怕踩雷”。面对企业“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亭林市场监管所以营商环境优化工程为抓手,启动跨部门协同攻坚。“导航式”政策赋能:联动区应急局、属地政府开展合规性预审,梳理项目申办许可流程的合规指引清单,将模糊的审批“雷区”转化为清晰的转型“路线图”。
“穿透式”服务破障:构建“市局专家+区局专班+镇级专员”三级服务体系。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处委派专人指导企业梳理法律法规、明确许可流程,在符合取证条件下,加快评审和审批流程;协调特种设备培训机构开设专班,让企业12名员工在短短20天里就斩获了充装作业证;市场监管所联合属地政府派驻“项目管家”,现场对接破解用地规划、设备调试等堵点。“滴灌式”技术护航:联合上海市特检院等专业机构组建专家智囊团,针对氦气-269℃超低温特性,设计防低温富氧环境腐蚀方案;针对氦分子渗透性强难题,定制多层复合密封结构和充装环境改造方案,使气体纯度达到99.999%的半导体级标准。专家团队提出的13项合理化工艺改进建议,将安全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从项目的初期咨询、申报、立项、设计、建设到投产验收,市场监管部门全程‘陪跑’。”企业特种设备总监金荣感慨。在市场监管部门的帮扶下,康文气体不仅成为上海第6家氦气充装持证企业,更构建起覆盖“气源储备-高纯制备-特种充装”的全产业链能力。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康文气体年产突破200吨,新增营收3000万元,同时可为上海科技大学、上海计量院等20余家重点单位实现供应链本土化配套。 记者:勾瑞
编辑:俞岚婷
责编:俞岚婷、程佳域
审核:陈建军、林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