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个月,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要离校了。近日,多地推出一次性求职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每人1500元、2000元不等,覆盖低保家庭、残疾、获助学贷款毕业生等群体。这项暖心举措无疑有助于减轻困难毕业生的经济压力。
笔者注意到,对于这笔款项,不少地区采取的是传统的“申请—审核—发放”模式。要求毕业生在规定时间登录政务平台或App申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若系统自动比对失败,还需人工提交材料。对于尚未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这段时间正值实习或求职关键期,很有可能因信息不对称或操作困难错失补贴。专家建议,在数字化政务加速推进的今天,“免申即享”模式也应该用于求职补贴发放,让政策红利更精准、更便捷地惠及困难毕业生。
目前很多惠企便民政策,如社保补贴、医疗救助、生育津贴、税务优惠等都已实现“免申即享”。通过大数据比对,政府直接向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个人发放,省去申请者各种奔波和繁琐的手续。诚然,求职补贴发放的对象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高校毕业生,涉及身份核验、银行账户匹配等环节,完全“免申即享”面临一些困难,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实现。
要让求职补贴申领更“智能”,首先要打通数据壁垒。例如,跨省建档立卡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的信息数据共享,打通民政、教育、人社等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此外,部分学生社保卡未激活金融功能,导致发放失败,这就需要政策精准宣传到人,确保学生提前开通社保卡功能。
就业是民生之本,求职补贴虽金额不大,却能雪中送炭。在数字化时代,政策执行应更智能、更人性化。期待更多地区探索“免申即享”模式,让补贴“静默发放”,真正实现“政策找人、补贴上门”,助力每一位毕业生轻装上阵、勇敢追梦。
(黄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