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孙惠芬新小说《紫山》:在绝境中回到生活,救赎才开始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25 22:34:01

近日,作家孙惠芬的最新长篇小说《紫山》出版。在四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孙惠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辽南大地的乡土社会,关注那些因现代化、城市化冲击而发生改变的乡土人情。在她的笔下,乡村人的情感、伦理、信仰,他们的心灵轨迹和精神世界拥有别样的图景。《紫山》的写作,延续了这种探索和追问,作品细腻讲述了那些穿行在城乡之间的爱情,真实描绘出时代波澜中乡村的烟火图卷、浓郁的风俗传统,人性与情感在束缚与挣脱中散发的光芒。

《紫山》故事始于一个绝境。1992年,在辽南北部山区一个叫小峪沟的村庄,堂弟汤立生怀疑自己媳妇冷小环与他一向视为人生楷模的堂兄汤犁夫有染,喝了农药,在医院救治无果回了家,在他濒临死亡的两夜三天里,拥有复杂关系的三个人厮守在同一个屋檐下。屋内,恐惧、脆弱、罪恶,碾压着三颗心灵;屋外,山雨欲来,众人的眼睛时刻紧盯,各有心思……在这最深的人性地狱中,汤犁夫、冷小环如何自处,他们的命运又会拐向何方?

对作家来说,用文字来触及这精神世界的瞬间之谜,是以写作来实现人生意义。孙惠芬在《紫山》上卷写了三个人的三天,在极限时空中完成了他们如何在自己生活轨迹上翻转、碰撞、跌落的故事。这是一场文字的炫技,在中国版的“罪与罚”中,所有人生难题和心灵的拷问在三天中展现。下卷故事铺展开了剩下的两个人如何从黑暗的小屋走出,他们在乡村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年月,置身滚滚洪流的沉浮。

“每个人都是做茧的蚕,自个儿把自个儿缠在里边。但你要是认了,不委屈,总有一天你会变成神蛾飞出来。”在孙惠芬的文字中,被抛入城乡裂谷、伦理废墟与发展异化的绝境中的人们,在看似无路可退的困局中,以近乎笨拙的姿态俯身触摸生活质地,向下扎根,回到生活本身,最终获得精神超越,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如果将《紫山》置于孙惠芬创作谱系中,可见一条清晰的精神轨迹。从《歇马山庄》的社会学关怀,到《民工》的生存焦虑表达,再到《生死十日谈》的终极追问,最后到《紫山》的精神超越探索,孙惠芬完成了一个作家从人性探索到精神超越的蜕变。在文学已经祛魅的当下,若再追问阅读与写作的意义,《紫山》或许给了我们一种答案,文学可以成为超越的媒介,写作本身是一种超越与精神探险。

小说《紫山》酝酿于怎样的写作想法和契机,书名“紫山”的隐喻意义,孙惠芬做了详细分享,她说,2011年的一个调查经历,让她发现人性中不仅有困惑和迷惑,在沦落到灾难里面时,每个人都在经历种种追问,并在追问时每个人都在经历内心的超越和上升。“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山叫老黑山,它的地下水常年丰盈。当三个人的故事出现时,我要为故事寻找一个物质外壳,我一下子回到了老黑山,那里常年雾气缭绕,有阳光的日子它就变成了紫山。当三个人、两个人的故事出来的时候,我觉得有理由和能力来完成一次人性的超越。我能够完成这部小说,特别感谢我的故乡乡村大地,我的写作从来没有遇到这么多困难,但是也从来没有感到如此从容。”

作家东西认为,孙惠芬一直在关注中国的现实,尤其是乡村的现实,对乡土伦理、民风、民间文化的流连忘返,在她的小说中经常出现,她会用这些东西来要求作品中的人物,她也会在自己做判断的时候要求自己,那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久远的对人的基本判断,所以她才那么纠结,这个坚持也是令人感动。

(大众新闻记者 师文静 实习生 梁家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