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至25日,“2025年江苏省中学语文论坛暨依标教学名师课堂展示活动”在南京市金陵中学江心洲校区开展。而“引爆”本届论坛的重磅环节,正是做客活动现场、前来开办讲座的两位行业大咖——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两位大咖聚焦的话题,无一例外均和热点、痛点相关。
视觉中国 阅读文本这项基本功,仍有短板要补
“只有从学校课堂里学到的文本解读方法越多,这些孩子未来走出课堂、走上社会能用到的文本解读方法才越多,人生中收获才会越大。”汪政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进行教化,“如果学校里从头至尾就用一种方法,孩子也只会一种方法,你说他今后人生中的各类文本解读是多么单调?”汪政望向台下在座的从全省各地而来的语文教师。记者身旁来自盐城市大丰区的一位中学教师的笔记本上,红色与黑色的笔记密密麻麻。
“文本解读范畴下,还有一类经典的教学问题,关注‘作者的有与无’。”汪政说,在如何对待作者的问题上,传统阐释学较为看重作者,认为作者对其作品拥有绝对解释权,而现代阐释学则认为作品一旦离开作品就有了独立性,任何一名读者都可以是作品的“第二作者”——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对成年人来说没问题,但一开始,我们应该让学生先去形成一种阅读的态度,就是尊重作品原初的意义、尊重作者写作的意图。”
汪政直言,如果广大学生在学习阶段不应绕开作者、忽略作者的存在,天马行空地解释作品。“我们希望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的阶段,首先培养他们成为专业读者。”汪政说。何谓专业读者?就是在看一本书时非常重视它的作者——不止看内页,还看前言和后记,并由这本书联想和搜寻作者其他作品,进行综合性阅读。
“对于创作量较大的作家,只有了解他们的生活,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汪政举例,好比作家叶兆言,如果学生对叶兆言和南京的关系有较深的了解,对叶兆言的作品理解势必能够再进一步;对苏州地理文化、对苏州话有所涉猎,对于苏童的作品自然也有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和作品的关系是常识性问题,但今天拿出来讲就是想提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却实实在在把作者‘扔’到了一边,很孤立地去解读一个文本。”
此外,围绕“阐释与过度阐释”,汪政也有精彩分享。
“文本是世界、人、思想、情感和经验的文字化与符号化。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是对文本的击穿,文本不见了,阅读者回归到经验,体会到世界的丰富与幽微,所谓‘得意而忘言’说的就是这种境界。到了这种时候,共鸣也就容易产生了。”汪政说。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在变,对AI的态度应是“善假于物”
唐江澎聚焦的话题与DeepSeek和教育有关。
这位知名校长今年以来接连几个月一直在与国内各路IT精英交流,猛然发现当下词典里的概念,很多甚至无法解释社会的发展。
“我的语文好像突然间不行了!”唐江澎诙谐地说,这些IT人士讲的所有句子自己都能听懂,可传达的语义又似懂非懂,“‘技术漂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短语拆开都明白,合在一起却不明所以”。
“因而面对DeepSeek这类冲击传统教书育人模式的AI模型,我的惯性思维使我会去考虑它的危害。作为长期担任校长的人,我同样会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辩证地看待AI发展和应用。”于是唐江澎专门找到国内一位资深院士讨论相关问题,结果对方意味深长看着唐江澎,云淡风轻地回答道:“现在讨论DeepSeek有什么害处,就像电灯发明的时候,人们担心会不会触电身亡一样。”
“我后来就在想他这话的意思,直至见到诸多争论,才意识到大家对AI的忧虑主要集中在‘着眼于用’还是‘着眼于防’。”唐江澎说,但众多争议里,这位院士却非常坚定,“DeepSeek对时代来说,就如同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点亮一盏电灯,价值毋庸置疑”。
“既如此,处在历史节点上的人们,就要敏锐地把握事物发展趋势,超越争议,聚焦问题解决,利用技术创造美好未来。因此,我们也应在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想象中,谋划教育未来。” 唐江澎认为,当前对AI的讨论不应一味停留在“风险焦虑”上,而要看到其赋能千行百业的潜在红利,“教育者看待AI的方式应该更加积极,‘用好’才是关键。就如古文说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应地,AI时代学生要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正发生变化。
过去强调一名中学生要具备语言建构和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而AI时代不同,除了关注获取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之余,还会更加关注学生的语言个性化和辨识度,看你能否写出迥然有异于DeepSeek提供的文字,在此过程中DeepSeek首先会发挥语料库的作用;其次是关注独立性,观察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再次是关注创造力,创造力源于想象能力,千万别让标准答案影响年轻人的想象力;最后是关注学生是否具备文化传承的品位感。”唐江澎总结。
也因此,AI时代教育教学势必存在“变”与“不变”——
在未来五年“班级授课制”不可能发生颠覆性改变的情况下,个性化教学会得到更大程度地重视;
在未来五年教学内容取向不可能颠覆性改变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协助下的课程设计应打破学科壁垒,呈现多元、丰富、交叉、融合等特征;
在未来五年以纸笔测试为主的升学模式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应更多应用AI提供的数字化教育场景,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