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接种疫苗具体要求有哪些?随家长流动儿童可否直接在现居住地接种?如何防护可以避免感染百日咳?4月25日是第39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召开“鲁医健康说”健康知识发布会(预防接种主题)上,相关专家就家长关心的问答作了详细解答。
儿童接种的疫苗有两大类
省疾控中心免疫预防管理所副所长、主任医师张伟燕介绍,儿童接种的疫苗,可以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两大类。
免疫规划疫苗是指应当按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现阶段,我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主要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腮风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这部分疫苗由政府向居民免费提供。同时,根据《疫苗管理法》有关规定,居民既有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权利,也有履行接种免疫规划疫苗的义务。
非免疫规划疫苗是指居民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目前适用于儿童接种的非免疫规划疫苗主要有水痘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轮状病毒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以及HPV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免疫规划疫苗的有益补充,家长可以结合儿童健康状况,自愿进行接种。
关于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张伟燕提醒家长注意及时、全程接种,同时妥善保管好纸质预防接种证。如果证件丢失,可以到原接种单位或居住地接种单位进行补办。对于已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儿童和成人,可以使用电子预防接种证。
接种前后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家长对孩子接种疫苗都比较重视,济南市中心医院预防接种门诊负责人沈国红介绍,为了让接种过程更加顺利,家长在接种前后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事项:
在接种前,一是确认孩子的健康状况,有无发热、腹泻等情况。如果孩子有患病情况,建议在孩子完全康复后再进行疫苗接种。二是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儿童家长携带好《儿童预防接种证》及相关身份证明。三是穿着宽松衣物,便于穿脱。同时,避免剧烈运动。
在接种时,要安抚好孩子情绪,可以通过玩具、绘本等转移孩子注意力,但不要给孩子进食,以免发生呛咳等情况。
在接种后,一是现场留观30分钟,确认无异常情况后,再离开接种门诊。二是做好接种部位的护理,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沾水,避免揉搓。三是接种后1天内避免剧烈运动,1周内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为了让儿童更加便利地进行接种,接种门诊优化了接种服务流程,开展接种知识宣教,营造了温馨接种环境。例如门诊配备的多功能综合取号机,可以通过扫描儿童预防接种证上的条形码或者识别身份证,进行现场取号和预约取号。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管理
当前儿童随家长流动的情况比较普遍,儿童是否可以直接在现居住地接种?有哪些流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张伟燕介绍,根据《疫苗管理法》有关规定,“预防接种实行居住地管理。”所以,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家长可带儿童到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疫苗接种。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实行“产科建档、产科发证、出生即享”,也就是我省的儿童在产科出生时就建立了一份自己的预防接种档案。如果儿童到流入地是短期居住(<3个月),预防接种档案仍留存在原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即可,不需要迁移,家长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到流入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接种就可以,预防接种门诊将会把接种信息直接传输到原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也会将接种信息打印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
如果儿童到流入地长期居住(≥3个月),就需要将预防接种档案从原居住地迁移过来。家长可以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到现居住地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接种档案迁移和相应疫苗的接种。我省各级疾控中心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均有辖区预防接种门诊的地址、联系方式、服务时间等,家长可通过疾控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进行查询,也可以直接拨打县级疾控中心电话进行咨询。
三个方面判断是否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出现,儿童是百日咳的高发人群。省公卫临床中心感染一科主任医师宋修光介绍,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三个方面可判断儿童是否感染了百日咳。
一是观察咳嗽特点。典型的百日咳咳嗽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剧烈且频繁,发作时连续咳嗽十几声甚至几十声,之后会深吸气,发出鸡鸣样吼声,咳嗽夜间加重,咳嗽以呕吐为结束。而普通咳嗽一般较为分散,没有这种特殊的咳嗽规律和鸡鸣样吼声。
二是观察咳嗽持续时间。普通咳嗽一般在1-2周内会逐渐缓解。百日咳病程长,咳嗽可持续2个月以上。如果儿童咳嗽持续时间远超普通感冒咳嗽时长,就需要警惕百日咳。
三是观察伴随症状。百日咳患者以咳嗽为主,偶伴有低热,咳嗽时伴有流涕、流泪等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咳嗽成为主要突出症状,且无明显咳痰。普通感冒咳嗽通常伴有鼻塞、流涕、高热。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确诊,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休息与营养,隔离预防传染。
宋修光提醒,预防儿童感染百日咳,要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加强个人防护。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段书强 通讯员 苏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