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绿色品牌故事 | 练塘叶绿茭白:从“小而散”到“大而强”,破题茭白产业之困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4-25 00:18:51

一方水土育一方珍品,一片匠心铸就金字招牌。从崇明大米的清甜软糯,到南汇水蜜桃的馥郁多汁;从松江大米的地标认证,到马陆葡萄的科技赋能……在大都市的广袤田地里,上海农业品牌正用“绿色”与“安全”的双重基因重塑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底色。即日起,我们推出“绿色品牌故事”系列,看上海在都市与田园的共生中,书写农业品牌的时代答卷。  

青浦练塘依湖傍水,河流纵横,练塘农户长久以来都有种植茭白的习惯,多年来,已经形成全镇大规模种植茭白的区域特色,1999年12月9日,练塘镇为规范全镇茭白生产、提升茭白产业能级,注册成立了“上海练塘叶绿茭白有限公司”这一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和引领全镇茭白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建设。

二十余年来,随着国家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政策的引导,公司综合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将具有悠久种植历史和丰富的规模化生产经验的传统茭白产业,打造成练塘农业“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发挥出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缘起:“小而散”茭白产业旧状

旧时“潮来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烂泥塘”的冲积平原,滋养出青浦练塘地区富含有机质、弱酸黏质的丰沃土壤,孕育出练塘特色农业水生作物——茭白,其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吃口甜脆鲜美,而且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粗纤维、铁等矿物质,被誉为“水中人参”。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和土地政策指引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恢复和充分调动,练塘村民种植茭白的热情也很高,农村经济迅猛发展,沪郊农业生产焕发了新一轮的生机和活力。

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孕育出练塘地区大规模的茭白生产种植,而各自为政的茭农如一盘散沙,全镇处处都是茭白交易地,丢弃的农产品废弃物也是随处可见。据上海练塘叶绿茭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介绍,公司成立前,练塘地区的茭白呈现出“小而散”的碎片化发展模式,虽然种植散户很多,但缺少统一的生产管理和产业规划。

公司的成立,有效规范了茭白生产、提升全镇茭白产业能级。“将零星的种植散户统一起来管理,不仅能保护好我们练塘的自然环境,也有助于练塘茭白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李东表示。

破题:企业做了什么?

以“获得有分量的国际级认证”破题农产品扩大知名度,是第一步。

2009年12月,“练塘茭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证书”,成为上海首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主体。2018年1月,“练塘茭白”通过了绿色食品审核,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有了国家和专业机构的官方认证,“练塘茭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练塘茭白种植面积约为1.5万亩,全年种植2.5万亩次左右,年产量约7.8万吨,年产值或达2.8亿元。

公司采用统一管理,确立规范的茭白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完善的检验检测标准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标识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级和规格档次进行严格把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保证。同时建成占地4000多平方米、全镇最大的冷库,用于冷藏茭白,延长茭白上市期。

根据市、区两级农业管理部门的要求,公司将用于茭白的绿色农业生产补贴以统一定制包装、购买区域保险、统一采购农药和补贴到户等多种方式结合的方式,确保专项资金用于茭白绿色生产,推动茭白农产品绿色质量安全。

据介绍,目前全镇“练塘茭白”主产区集中在太北村、泖甸村、朱庄村、金前村、东泖村、联农村这六个村。在公司的统一管理下,练塘茭白不仅铸就了“华东茭白第一镇”,还完成了区域特色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练塘牌”茭白成为享誉市场的“一镇一品”和“水中人参”。

又遇困境:“老”产业面临“新”问题

据了解,不少茭白田都会采用“茭稻轮作”的生产模式,既保证了水稻田的耕种要求,也提高了农田利用率、为农民增收,然而轮作、套种的茭白面临在7月水稻播种前必须及时采收的问题。为了保护茭白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公司将练塘3000亩茭白种植区域设定为“核心产业区”。用李东的话说,这相当于茭白产业的保护地,专门用于种植茭白,不仅保护了蔬菜种植的多样性,也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符合“大食物观”要求。

但同时,这也面临了另一个问题:这茬茭白在6月集中上市,全镇日产或高达500万斤,光靠现有商超+批发市场+销售渠道容易出现滞销情况,而新鲜茭白的保存期有限,即使有冷库“”,也无法避免大量茭白因售卖不及时而销毁的情况。

此外,用工老龄化是农业产业发展进程中共存的痛点和瓶颈。对于茭白,更是如此。与水稻产业不同,茭白种植对人工依赖程度极高,除了翻耕环节可用机械代替,种、管、收环节均需要纯人工作业。

“茭农的工作强度大,大多数本地人都不愿意干。”李东称,采收季,茭农每天清晨4点就要起来,在地里等天亮就开工,穿着胶鞋防水服闷热不透气,且在淤泥里行走也很费力,一人高的茭叶也经常刮伤茭农的皮肤,一般人无法承受这样的劳动强度。

用工难催生用工成本的提高,粗算下,一亩地的人工费用将近5000元,而今年由于孕茭期的连续高温,导致中茭上市推迟了一个月,与品质更高的晚茭上市期冲突了,中茭销售市场惨淡,亏损严重。

李东算了一笔账,按照正常进度,茭白亩产量在3000斤左右,今年中茭不仅上市期晚,产量也不理想,减产在30%左右。原本茭白的成本价在1.8元一斤,但今年中茭售价甚至不到1.5元一斤,保本都很难。

售价高低,由市场经济供需关系决定,也与销售渠道息息相关。练塘本地茭农会种,但会卖的不多,不少茭农是靠茭白经理人到田头直接收购,价格也由收购方决定,处于市场被动地位。

用工难、成本高、销售难等问题,正成为练塘茭白发展的“拦路虎”。

再突破:成立青浦练茭水生蔬菜研究所

练塘区在茭白产业发展问题上,始终没有放慢脚步。茭白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蔬菜品种,发展研究都没有历史可循。

走访过茭白种植更有经验的浙江省同行,练塘镇在取经与内生中,经历过反复“立”与“破”。沪浙两省有共同点——都是茭白种植,但差异显而易见。在解决高温不孕茭问题上,浙江采用水库降温、拔高海拔种植等方式,在上海地区并不适用。

“拿来主义”行不通,就自己钻研。2023年,由上海练塘叶绿茭白有限公司发起的上海市青浦练茭水生蔬菜研究所正式成立。

“当时,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在练塘镇挂职的张莉侠副书记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在她的引荐组织下,我们与市农科院的专家成功对接,成为后来成立研究所最大的专家资源保障。”李东由衷感叹,科技人才在农业发展方面至关重要,是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关键因素。

据介绍,该研究所主要面向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攻坚茭白种质资源,通过与市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合作,研究茭白作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分布适应等规律,保护、利用和改造优质茭白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二是茭白种植的省力化改造,逐步减少生产作业对人工的依赖;三是茭白衍生产品的研发生产,目前正与上海金山酱菜调味品厂合作开发一款“茭白酱”产品,后续还会有更多茭白衍生产品相继研发。

为什么称其为机械化改造?李东解释道,这与茭白生产种植的特殊性有关,要把严重依赖人工作业的茭白种植走上机械化道路,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先从茭白种植结构的改变入手,把种植模式逐渐改造成适宜机械化操作的条件,这就涉及模式改变后是否能保持原有的产量与品质。“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准备先在公司30亩试验田试行,待摸索出成功模式后再考虑推广。”

破题而立,顺势而为。展望未来,企业的目标清晰而坚定:通过对茭白种植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的提档升级,以质量为基、以品牌为魂,不断优化提升茭白产业新质生产力,实现茭白产业链闭环,走出一条具有独特魅力的“练塘茭白”精品之路。这既是企业“求生存、谋未来”的新常态,也是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文:许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