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交汇点 > 文章详情

姿正腔媛|“信使”出发,文学抵达

转自:交汇点 2025-04-24 19:29:14

近日,“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举行颁奖典礼,将首次增设的“传播贡献奖”授予董宇辉。消息发布后,相关争议持续发酵。

在人们的印象中,“人民文学奖”这一殿堂级奖项含金量何其重。只有陈忠实、莫言、海子等文学巨匠,才能承载“人民文学奖”的重量。因此,当人们听到董宇辉的名字时,有人蹙眉,文学奖项应当坚守纯粹性,授予在创作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作家;也有人质疑,直播带货的商业属性是否会削弱文学的精神价值。虽说董宇辉获得的只是“传播贡献奖”,但毕竟是在“人民文学奖”的盛名之下,获奖者身份与奖项分量的冲突,仍让不少人一时难以转圜。

在质疑声浪中,或许我们更该“倾听”文学在当前遭遇的困境。信息爆炸的时代,严肃文学正面临读者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局。文学出版物停刊、销量下滑的现状不容忽视,《人民文学》2023年全年订阅量仅4万套,让人们更直观感受到行业的清冷。在行业式微的逆境中,董宇辉通过直播间,让《人民文学》杂志在4小时内售出99.2万册,更带动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等文学作品销量突破500万册。这些数据证明,他的努力让文学真正“破圈”,走进了更广阔的读者群体。颁奖词里的点评恰如其分:“在文学的旷野里,董宇辉长于发现、敏于共情、精于表达,如同一个‘信使’,尽情释放着文学的魅力与光华。他将文学一次次推向读者,唤起了无数热爱文学的人的内心热望。”

这几年,流行一个词叫“抵达”。文学何尝不是在寻找抵达读者的路径。也许,这就是“信使”的意义之所在。曾经,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音乐人鲍勃·迪伦,肯定其歌词的文学价值;今天,人民文学奖将“传播贡献奖”授予董宇辉,点赞其将文学千万次地推向读者。一位音乐的“信使”,一位传播的“信使”,这两位文学世界“闯入者”有着相似之处——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新的传播路径,让文学在时代的土壤里向下扎根,抵达更多的受众。

正如《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徐则臣所说:“我们既要有匠人般的专注,就像油纸伞匠人穷尽一生精研工艺,也要有融入时代洪流的勇气。”文学的繁荣呼唤“匠人”坚守文学的纯粹性、精心打磨优秀作品,同样也需要“信使”让文学融入洪流、抵达更多的人群。文学并非“曲高和寡”,而是需要找到与当代读者对话的桥梁,需要更多愿意架起桥梁的“信使”。“信使”出发,文学抵达,让更多人在文学的旷野上相逢,何尝不是文学之幸、读者之幸?从这个意义上说,嘉奖一位“信使”又何妨?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