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3年追踪脊柱侧弯,每月解锁健康技能!这所以区域命名的百年高中打出“健康牌”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4-24 17:42:10

AI体检、脊柱健康追踪、急救训练……“养生课”排进课表,每月解锁健康新体验。

作为以区域命名的百年老校,上海市宝山中学正全力打造高质量、智慧化的“大健康教育”特色普通高中。

健康活动进课表

在宝山中学,健康第一。

科普讲座、专业咨询、测试分析、实践观摩,学校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以“月月有健康活动”的形式,将各种健康知识和技能排进课表。

以“医教结合 赋能大健康特色育人”为主题的上海市宝山中学“健康科普进校园”2025年系列活动,携手专业医疗机构,构建起贯穿全年的健康素养培育体系。

1月是“寒冬健康守护月”,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带来了关于冬季常见病预防与健康饮食的科普讲座,鼓励学生养成营养膳食、科学锻炼的好习惯。2月主题是“人工智能创新月”,上海大学医学院展示了AI辅助诊断技术的魅力,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3月的“青春健康呵护月”特别关注青少年生殖健康,通过海报宣传和医生咨询的形式普及HPV相关知识。

4月的“运动健康科技月”则聚焦于运动创伤防护与救助,由专家提供现场教学和答疑解惑,提升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随着考试季的到来,5月主题定为“心理健康管理月”,适时推出了考前焦虑疏导方案,并引入了先进的AI心理评估技术。

6月的“智慧心育探秘月”进一步深入探索情绪背后的问题,使用情绪声呐测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暑假期间,宝山中学的学生有机会走进上海大学医学院和宝山医院,体验成为未来医者的乐趣与责任。9月的“急救技能实践月”则教会了学生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互救。10月的“健康科普创作月”更是激发了高中生的创造力,围绕近视防控和健康饮食主题制作短视频。

11月的“医学梦想启蒙月”让学子近距离接触了医学前沿科技,而12月的“健康防艾科普月”则以剧本杀的形式向学生传递艾滋病防控的重要性,打破了以往单调的宣传教育模式。

携手医院促健康

这些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活动,离不开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上海大学医学院的支持与合作。

在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朱燕萍看来,“倘若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一些专业的医学知识,那么在面对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时,我们便能更加充满关怀,更加充分地理解他们。医教结合还能有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包括医院或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机制建设,汇聚各方力量,共同为学校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据上海大学医学院院长刘斌教授介绍,上海大学医学院将为宝山中学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比如,关于急救培训和心理健康讲座,以促进学生健康观念的形成。宝山中学也将成为医学院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增强他们的实操能力。此外,双方还将开展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科研合作,并进行师资交流与培训,共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副书记杨霞表示,将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校园,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接下来,医院将通过健康讲座、中医药服务、健康体验等多种方式,让中学生感受中医的魅力,守正创新,传承中医文化。医院也将与宝山中学持续深化共建,为师生提供更多实用的健康服务。

“不久后,一批医疗领域专家团队、医学院专业科研团队将走进校园,与师生面对面交流,通过讲座、互动体验、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将医疗健康专业知识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为学校大健康特色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据宝山中学校长金旭峰介绍,通过医疗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学校正积极探索大健康教育新模式,提升师生的健康意识、自我保健能力和急救技能,培育身心健康的新时代青少年。

三年追踪健康成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宝山中学还启动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学生体质监测计划,每年对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体质健康测试、握力、20米折返跑及脊柱健康等指标。

其中针对青少年高发的脊柱侧弯问题,专家们也将展开持续3年的跟踪监控。

此外,学校还将可穿戴设备融入体育课堂实践中,采用“数据+课堂”双驱动模式,根据学生的健康现状开发普惠性和入门级课程,形成“监测-分析-干预-提升”的闭环体系,提供个性化的科学指导。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上海体育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专家们将定期到校指导,课题组核心成员也将常驻校园,与师生共同探索和创建更加有效的身心健康守护方案。同时,严格执行三级等保标准,确保所有数据仅用于探寻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据透露,该项目由数字技术驱动,旨在揭示体育活动与青少年身心成长之间的量效关系,并构建适合中国青少年的身心成长特征动态评估指标体系。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期待,宝山中学应构建“一档(学生健康动态档案)、一像(学生数字画像)、一方(个性化成长处方)、一库(动态数据库)、一空间(虚拟学习与互动空间)”体系,让数据真正服务于教育决策,科学守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让每个孩子收获“看得见”的成长。


文字:白羽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