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亦庄的春风中,一场前所未有的赛事拉开了帷幕——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从年初春晚舞台上的崭露头角,到上半年各地马拉松赛事中的零星亮相,再到如今在专属竞技舞台上“挑大梁”,不难看出,这些“钢铁选手”正完成从配角到主角的华丽转身。
这场由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20支机器人队伍参与的赛事,通过网络直播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比赛一开始,机器人“选手们”略显笨拙的步态就让人忍俊不禁、引来不少调侃。有网友打趣:“这步伐,像极了刚学走路的孩子。”比赛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更是接连发生——“旋风小子”在最后百米摔“掉了脑袋”,部分选手多次摔倒又不断爬起,最终完赛率仅三成……不过,这些“不完美”的画面,这些“跌跌撞撞的奔跑”,不恰恰勾勒出科技创新最真实的成长模样吗?尽管现在机器人表现得还不尽如人意,但它们所展现出的潜力和进步,足以让我们对未来满怀期待:假以时日,这些笨拙的“选手们”会比人类跑得更快、更稳、更强。
实际上,看似简单的奔跑动作,背后却是硬核科技的较量。正如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所说:“人形机器人作为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马拉松是对其行走、奔跑、全身协同、具身智能等能力的最佳检验场景之一,也是对其可靠性、耐用性的一次综合测试。”21公里的路程,对于常规大小的人形机器人来说,仅精密关节运动就要完成约25万次。为了完成整场比赛,人形机器人需要应用的关键技术还包括:散热技术,防止机器人在高强度运动中因过热而损坏;仿生足底设计,提高机器人在复杂地形上的抓地力和稳定性;长距离奔跑算法,优化机器人的步态和运动控制……可以说,机器人在赛道上的每一个脚印,都见证着中国机器人技术的突破,更是新质生产力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生动写照。
赛事背后,是产业生态的蓬勃生长。譬如,获得比赛冠军、亚军机器人就与江苏颇具渊源。据报道,冠军机器人“天工Ultra”的研制机构为优必选科技,而早在2020年无锡就与优必选科技展开合作;亚军机器人“N2”的研发企业——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已落户常州市天宁区,正携手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项目。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机器人“夸父”同样表现亮眼,展现出江苏在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集群优势。而就在明天,“首届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会”在无锡市惠山区开幕。这也是国内首次举办的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综合性运动会。在这场智能化的马拉松征程上,江苏正奋力奔跑,孜孜不怠。
当然,机器人体育赛事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展示本身。从它所引发的空前关注和讨论热度中,无不彰显全民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热情。特别是当赛事直播画面跃入千家万户,那些守在屏幕前、眼神中闪烁着好奇光芒的小观众,正经历着一场意义非凡的科学启蒙。也许此刻,他们是用稚嫩声音喊出“机器人加油”的“旁观者”;或许未来,他们就将成为在科技前沿开拓的“主力军”。
如果将视野投向更加辽阔的时间长河,人类科技发展的进程又何尝不是一场马拉松?那些改变人类社会的伟大创新,无不从蹒跚学步开始;那些改写时代的技术变革,都扎根于对“不完美”的耐心与包容。所以,面对蹒跚学步的机器人,不妨多一些耐心,就像等待破土的春笋,在黑暗中积蓄力量;不妨多一些包容,如同守护雏鸟的羽翼,在跌撞中给予成长空间。让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助力暂时的“跌跌撞撞”更快转化为跨越时代的“肆意奔跑”。
撰稿|瞭望评论员 陈祉樾 顾敏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