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如何滋养教师的生命成长?当数字化浪潮重塑知识传播的形态,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是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4月23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共同举办的“教师阅读——生命成长与时代使命”主题活动,交流新时代教师阅读的价值与挑战。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主持
在信息海啸面前守护深度阅读的阵地
“我读书有两个原则,一个是好看,一个是管用。”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致辞中表示,今天的阅读受到了技术的冲击,过多的快餐式阅读冲击了深度阅读,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弱化,同时也限制了阅读广度和多元视角。
“因此我们更需要坚守深度阅读的阵地,捍卫人类思想和精神的高度。”在尹后庆看来,教师在信息海啸面前,要警惕同质化、碎片化的信息洪流,培养信息甄别意识,强化主动思考的习惯。“我们要守护深度阅读与多元视角,让批判性阅读进入我们的视野,通过深度阅读建立情感连接,通过价值判断实现自我成长。”
上海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带来“‘我’就是教材——教师阅读更须坚持独立之精神”的报告。“‘我’是指教师,每一位教师就是一本行走的教科书。”
“如今教育好像只是为了‘争’,似乎忘记了每一个汉字都可能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个哲理。”针对部分课堂将经典简化为答题模板的现象,黄玉峰认为阅读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学会在阅读中独立思考。“唯有增加阅读的思想厚度,才能避免今天的阅读沦为平庸的符号。”
寻找数字时代的精神生活
当前,数字阅读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信息过载的同时,各种“读书新花样”也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时代,深度阅读的意义在哪里?
“经典阅读如同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精神的修行。”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社长、总编辑仲立新以“经典阅读与数字时代的精神生活”为主题分享了看法。
数字阅读展现出冰火交织的特点:
MIT神经科学实验:超链接阅读使大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提升27%,但深度记忆区激活减弱。
豆瓣年度报告:85%用户通过算法推荐和发现新书,但经典著作点击率同比下降15%。
哈佛大学认知实验室:多媒体文本使复杂概念理解效率提升40%。非洲数字故事车让文盲率下降23%。
加州大学注意力研究:每屏平均停留时间,从2008年的2.5分钟降至2023年的35秒。
《自然》杂志发文警示:碎片化阅读导致认知松鼠症患者激增(不停收藏,从未精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要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着重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这三方面要求均与学生的经典阅读能力密切相关。”仲立新认为经典阅读能帮助师生从单纯解题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型,突破标准化答案的局限,转向多元创新的评价体系。“通过这种转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创新性和系统性思维,这正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数字时代,教师如何破解经典阅读?
在“新时代教师阅读的挑战与机遇”圆桌论坛环节,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教师享读会发起人常生龙抛出关键议题:如何破解知识迭代加速与学习效能提升之间的矛盾?教师如何通过深度阅读实现专业成长?这场对话围绕阅读赋能教师发展展开跨领域探讨。
数字时代,一块平板电脑就能容纳一个图书馆的书,图书馆的存在还有意义吗?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图书馆馆长赵洁洁表示,现代校园图书馆正从传统藏书空间转型为“文化育人综合体”。“图书馆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沉下心来阅读的场所,这是一块平板不能取代的。同时图书馆除了精选书籍、减少教师的工作量之外,正在成为校园文化展示的场所。”
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图书馆专委会副秘书长李炳安认为,“数字阅读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是未来阅读的方向,但纸质阅读也同样重要。”此外,他还表示,数字阅读难以避免信息杂乱,扰乱阅读者注意力,对于教师来说,自律阅读应该是终生的需求。
针对部分教师反映“阅读见效慢、书目选择难”的困惑,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耸在论坛中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教师需结合“双新”课改具体要求,从大单元设计、跨学科融合等课堂教学视角,精准锚定个人专业发展需求;摒弃“为读而读”的盲从心态,通过“阅读—实践—反思”将新知识转化为课堂生产力。
一名教师怎么通过阅读让自己成长?复旦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顾文艳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首先,教师可以对照教材中选用的文本和原文进行对照,揣摩编者的用意,其次,教师还要进行群文阅读,将更多散乱的知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视野。”
“用明确的学习任务,清晰的阅读计划,让阅读持久地坚持下去。”安徽省霍邱县花园镇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聂士文提议,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堂体现大概念教学的公开课,在实践中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内化成教学策略库。
“数字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倡猜想性的阅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组专家、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成尚荣在总结中表示,“经典阅读不应停留于信息接收层面,而应成为培养发散思维、突破认知边界的重要载体,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将持续照亮数字化时代个体的精神成长之路。”
文字:芮德贵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