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徐汇教育如何勾勒未来?这场会议“划重点”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4-23 21:32:50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如何点燃青少年的科学探索热情?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形成育人合力?这些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今天(4月23日)召开的徐汇区教育大会上有了新答案。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华出席大会并讲话。徐汇区委副书记、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沈权主持会议。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华泾镇党委、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分别作交流发言。

AI点亮徐汇教育新图景

未来教育什么样?近日发布的《徐汇区建设“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实施方案》围绕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提质增效、人工智能赋能育人方式变革、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治理和决策部署五大重点任务,描绘“数智教育”新图景。

根据该方案,徐汇区将打造区级人工智能教育空间,与高校、人工智能企业合作重点建设1所“未来学校”、1所全国人工智能基地校、7所市人工智能实验校,并整合设立5—10个人工智能实践基地,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应用实践环境。

据介绍,自2021年起,徐汇区教育局率先开展试点,借助人工智能的无感识别技术捕捉幼儿户外活动动态,为教师科学规划每日户外活动提供依据。截至目前,该系统已覆盖区域内17所园所,将在2025年完成区域全面覆盖。此外,针对上课拖堂、学生下课不出教室活动等现象,徐汇区正试点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课间十分钟”场景,为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数据支撑。

未来,徐汇区将持续深化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打造安全、智慧、温暖的现代化校园提供“徐汇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区域还将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集选拔、培养、评价、跟踪于一体的系统性育人方案,重点发掘和培养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潜质的学生,通过贯通式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启动科学教育“加速跑”

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徐汇,引发高度关注。2024年,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研究院在徐汇区揭牌成立,区域还同步“官宣”启动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作为上海科创资源集聚地,徐汇区将在科学教育上持续加码。

根据近日发布的《徐汇区建设“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施方案》,徐汇区将坚持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于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坚持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三个导向”,初步构建学段衔接、资源整合、创新驱动、保障有力的区域“大科学教育”新格局,努力把徐汇教育打造为全市科学教育高地、STEM教育高地、AI教育高地

徐汇区将整合科学教育贯通培养途径,推进《四方共同推进“面向全体、全方位、多层次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实验”》项目与“丘成桐少年班”项目。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和科学教育示范校为重点,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跨学科学习为主要场景,先行建设50个高规格专用实验室建设20所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实验教学、师资建设、实践活动、课后服务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努力提升特色内涵。

此外,徐汇区还将加快教科文组织STEM研究所建设,确保中心如期交付、顺利运行。以上海市青少年STEM教育研究院成立为契机,与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深入合作,探索形成青少年STEM教育的新模式。建设中小学STEM教育地方课程,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标杆学校。

打造家校社“好友圈”

家校社究竟怎么“联”?徐汇区率先破题,推出《徐汇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以“1+3+N”实施框架,打造1个中枢平台(教联体智慧治理中心)、3大支撑体系(跨部门联席决策机制、社会教育资源转化标准、家校社协同质量评价)和N个实践场景(“汇美育联盟”“光启讲堂”“社区少年服务队”“家幸福”等品牌),将碎片化探索升级为“全域治理”,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生态。

具体举措中,亮点频出——

全覆盖开展“学生身心发展指数”评估,智能推送“一生一策”;

社区卫生中心全覆盖设立“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

覆盖开展“家庭环境适宜度”评估,根据家庭养育风格,智能推送“一类一方”主题课程;

用好徐汇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打造10个集鉴赏、实践、创造为一体的艺术课堂集群;

推进青少年博物馆研学项目,擦亮“家门口的博物馆”“名家艺术季”“交响乐进课堂”等品牌;

推动社会场馆向学生免费或公益开放。

据悉,《徐汇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行动方案(2025—2027)》于2025年3月启动起草,通过向各委办局、街镇、学校等定向发放调研表对接需求、梳理任务,凝聚育人共识,坚持问题导向,有序协同、科学统筹,实现育人需求与资源高效匹配,提升资源配置效益。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徐汇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