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新华医院 > 文章详情

肿瘤标志物升高等于患癌?数值升高并不是一份板上钉钉的 “判决书”

转自:上海新华医院 2025-04-23 12:47:25

在体检报告里,肿瘤标志物这一项的数值一旦升高,常常会让大家心里 “咯噔” 一下,仿佛一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恐慌的涟漪。

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什么?

它升高了是不是就意味着患癌了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汪青主治医师透露,对体检的人来说,肿瘤标志物就像一个 “健康警报器”。一旦它发出 “警报”,也就是数值升高,就可能在提醒我们:身体里或许有肿瘤存在。但它可不是一份板上钉钉的 “判决书”,不能仅凭它就给我们的健康下结论。

没有哪一个单一的指标是“超级英雄”

肿瘤标志物,听起来神秘兮兮的,其实就像是身体里的 “健康小侦探”。当恶性肿瘤这个 “大反派” 在身体里搞破坏时,肿瘤细胞就像一群捣乱的 “小怪兽”,会释放出一些特殊的物质,身体也会因为这场 “混乱” 产生一些异常物质。

这些物质就是肿瘤标志物,它们可能是蛋白质、激素之类的。咱们通过血液检测,就能发现这些 “小侦探” 留下的线索,从而察觉身体里是不是有肿瘤在“搞鬼”。

临床检测肿瘤标志物可有着大用处呢!

比如说甲胎蛋白(AFP),它可是筛查肝癌的 “得力小助手”。很多早期肝癌患者,就是因为定期检查 AFP,才及时发现了问题。

对于已经确诊肿瘤的患者,肿瘤标志物还能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就好比一场战斗,医生要知道自己的“战术”有没有打败肿瘤这个“敌人”,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还能监测肿瘤有没有复发转移,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给患者和医生吃下定心丸。

目前还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肿瘤标志物。没有哪一个单一的指标能像 “超级英雄” 一样,100%确诊癌症。这就好比破案,不能只靠一条线索就认定罪犯,还得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各种 “证据”,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误区澄清:升高≠患癌

很多人一看到肿瘤标志物升高,就吓得不行,觉得自己肯定得了癌症,其实这可不一定。

非肿瘤因素就有不少会让肿瘤标志物升高。比如说炎症,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小社会,有时候 “内部居民” 之间会闹点小矛盾,炎症就是这种 “矛盾冲突” 的表现。

胃肠炎、肝炎这些炎症,就像小社会里的局部 “骚乱”,会让肿瘤标志物这个 “小侦探”发出错误信号。

  • CA724 升高,有可能只是胃肠炎这个 “小麻烦” 在捣乱;

  • CA125 升高,也可能是妇科良性疾病在“搞怪”;

  • SCC 升高,在一些患有良性皮肤病的人身上也很常见。

再说说妊娠,准妈妈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世界,会发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这个时候,有的肿瘤标志物升高也属正常,就像是魔法世界里的特殊现象,可不是癌症在作祟。还有吸烟,香烟里的有害物质就像一个个 “小恶魔”,进入身体后到处捣乱,也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自身免疫病,就好比身体里的免疫系统这个 “卫士” 认错了人,开始攻击自己的 “同伴”,同样会让肿瘤标志物升高。

肿瘤因素也不能忽视。如果肿瘤标志物出现持续性、进行性升高,那可就得提高警惕了。

  • 像癌胚抗原(CEA)升高,可能和胃肠癌、肺癌这些 “大反派” 有关;

  • CA125 升高,卵巢癌、肺癌就有嫌疑;

  • CA199 升高,胰腺癌、胆管癌就需要重点排查;

  • AFP 升高,肝癌、生殖细胞瘤就进入了 “嫌疑人名单”。

误区澄清:数值高低≠病情轻重

大家还得知道,肿瘤标志物的数值高低和病情轻重可不是简单的划等号关系。有时候,它只是单次轻度升高,就像小感冒打了个喷嚏,可能只是身体的一次小 “波动”,不用过度恐慌。但要是持续监测发现它快速增长,那就好比小火苗变成了熊熊大火,得高度重视起来,赶紧采取行动。

这些常见认知误区请警惕

误区1:指标正常 = 绝对安全

很多人觉得肿瘤标志物指标正常,自己就肯定没患癌,其实这是个大误区。临床中大约 30% 的癌症患者,肿瘤标志物始终都是正常的。就像有些肝癌患者,他们的 AFP 并不升高,肿瘤就像一个隐藏得很深的 “间谍”,悄悄在身体里搞破坏。

误区2:指标异常=立即手术或者放化疗

一看到肿瘤标志物异常,有些患者和家属就着急忙慌地想赶紧手术或者进行放化疗,这可不对。肿瘤的诊断就像一场严谨的科学研究,需要仔细判断。首先要明确病变的性质,看看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千万要注意鉴别良性疾病,不然很容易过度治疗,让身体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误区3:完成抗肿瘤治疗的疗程后无需再监测肿瘤指标

有些患者觉得治疗结束了,就万事大吉了,不用再管肿瘤标志物了。其实,肿瘤标志物可是一个方便又可行的监测指标,特别是对于那些抗肿瘤治疗前肿瘤标志物就异常的患者。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就像给身体装了一个 “监控摄像头”,能提前6-12个月发现肿瘤复发的迹象,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发现异常后的正确处理流程

1. 初步应对:当看到体检报告上肿瘤标志物升高,先别急着慌了神,就像遇到突发状况不能乱了阵脚一样。千万不要自己跑到网上去一顿乱查,网上的信息五花八门,有些还不准确,很容易自己吓自己。

这时候,咱们要做个细心的 “记录员”,把升高的指标名称和具体数值都记下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线索”。还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病史,家族里有没有人得过肿瘤,最近身体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症状,平时都吃了哪些药,这些信息都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情况。最后,赶紧去找专业医生帮忙,医生就像经验丰富的 “大侦探”,能根据这些线索找出真正的原因。

2. 就医策略:去医院看病,选对科室很重要。推荐大家先去肿瘤内科,这里的医生对肿瘤标志物的 “脾气” 很了解,就像熟悉各种武器的战士,能更好地应对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情况。要是觉得麻烦,全科医学科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能提供全面的诊疗建议。

复查也有讲究,建议1个月后再去复查。这就好比观察一场比赛,一次的成绩说明不了什么,得看看后续的发展趋势。复查的时候,重点就是看肿瘤标志物的数值是继续升高,还是保持稳定,又或者下降了。

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那项目可不少。影像学检查里,增强 CT/MRI 就像给身体做了一个高清的 “透视”,能重点筛查身体里有没有肿瘤的踪迹。内镜检查也很厉害,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有不同的 “秘密武器”。胃镜、肠镜可以深入消化道,看看有没有消化道肿瘤;支气管镜能探索呼吸系统;鼻咽镜则能对头颈部肿瘤一探究竟。而病理活检更是诊断肿瘤的 “金标准”,就像给肿瘤下最终判决的 “法官”。不过,通常需要先通过影像学定位,找到肿瘤的大致位置,再进行穿刺,取一点组织去做检查。

3. 高危人群:有些人群更容易受到肿瘤的 “青睐”,我们得学会自我对照。

  • 看看家族里有没有人得过肿瘤,要是有,那自己就像被贴上了一个小小的 “风险标签”。

  • 有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这个 “小细菌” 可是和很多消化道肿瘤关系密切。

  • 长期吸烟、酗酒的不良嗜好也得注意,它们就像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工作环境要是经常暴露在有毒、有害的环境里,那就像生活在危险地带,得格外小心。

  • 还有慢性乙肝病史,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肝脏健康。

要是发现自己属于高危人群,那就得规律体检,把体检当成身体的 “定期保养”。一旦有异常症状,就像汽车发出了奇怪的声音,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可别耽误了。

精准应对不同情况

对于癌症患者: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治疗前建立基线值非常重要。这就好比给身体的肿瘤标志物 “拍了一张初始照片”,后续治疗过程中,医生就能通过对比这张 “照片”,看看治疗有没有效果。

治疗过程中,新疗程开始前建议检测肿瘤标志物。这就像一场战斗前,先了解一下敌人的情况,方便制定更有效的战术。

治疗后,也不能掉以轻心,每 3 - 6 个月要监测一次肿瘤标志物,还要绘制趋势图。如果肿瘤标志物规律下降,那就像股票下跌一样,说明本阶段的治疗很有效,肿瘤这个 “敌人” 正在被慢慢打败。要是它在较高水平稳定,就得警惕是不是还有肿瘤残留;如果在较低水平稳定,那就说明病情比较平稳。但要是肿瘤标志物升高了,就像警报拉响,得警惕疾病复发进展。要是持续升高,建议结合 PET/CT 进行排查,看看肿瘤是不是又 “卷土重来” 了。

对于健康人群:健康人群也不能忽视肿瘤标志物。40 岁以上的朋友,身体就像一辆开了有些年头的汽车,各种零件开始有点小毛病了,建议把肿瘤标志物筛查纳入体检项目。

高危人群更要及时监测,就像给身体装上了一个 “安全警报器”,时刻关注身体的变化。同时,要提前介入健康措施,鼓励大家尽早远离那些危险因素,比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保持良好心态和充足睡眠、规律运动,让身体始终保持在一个健康的状态。

建立健康防护体系

其实,保持健康并没有那么复杂,只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就行。

戒烟限酒,和这些 “小恶魔” 说拜拜:香烟里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就像一个个 “小恶魔”,长期吸烟,这些 “小恶魔” 会在身体里到处捣乱,增加患癌风险,尤其是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癌症。酒精也不是个 “好东西”,过量饮酒会伤害肝脏等器官,给癌症可乘之机。所以,为了健康,咱们得和这些 “小恶魔” 说拜拜。

日常饮食很重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就像给肠道做了一次大扫除,能让肠道更健康。少吃加工肉类,这些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致癌物质,长期吃可不好。

良好的心态和充足的睡眠就像身体的 “修复大师”:当我们心情愉悦、睡眠充足时,身体的免疫力会大大提高,就像给身体穿上了一层坚固的 “铠甲”,能有效阻止肿瘤的发生发展。

规律运动也必不可少: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就像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活力。运动能让身体内环境更加和谐稳定,让肿瘤这个 “敌人” 无机可乘。

定期体检也是预防肿瘤的重要一环

40 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防癌体检,高危人群筛查要适当提前,体检项目里一定要包含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这样,我们就能像给身体做了一次全面的 “安检”,及时发现问题,把肿瘤这个 “大反派” 扼杀在摇篮里。

发现肿瘤指标异常,既不要杞人忧天,也别讳疾忌医。肿瘤标志物的价值在于 “提示” 而非 “确诊”。当发现异常时,带上完整的检查报告,去肿瘤专科找医生,让医生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记住,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永远是应对癌症的最佳策略。

作者:新华医院肿瘤科汪青 主治医师

审核:新华医院肿瘤科陈思宇 主任医师


科室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85年,是上海市最早成立的综合医院肿瘤科之一。科室擅长成人及儿童各种实体肿瘤的诊断及综合治疗,拥有多种治疗设备和手段,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SBRT、TOMO)、聚焦超声治疗(HIFU)、介入治疗、内窥镜下治疗、放化疗增敏等,形成全方位的肿瘤治疗体系。开展多项国内国际临床研究,科研、教学并重。与外科、妇科、儿科、病理科、影像科及中医科、疼痛科等深度合作开展多学科诊疗MDT,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门诊预约请点击☞:肿瘤科门诊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