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法商家利用不当手段将牟利目标伸向老年人的“养老钱”,精心编织“健康陷阱”。他们精准抓住老年人追求健康的心理,通过组织“免费养生讲座赠送礼品”、提供“亲情关怀服务”等手段逐步获取老人信任。他们将普通保健品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以高于市场价的方式推销给老年人。此类行为不仅造成了老年人财产损失,更对其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保健品VS保健食品
保健品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义,一般是对人体有保健功效产品的泛称,包括食品、保健食品和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普通产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消费常识
科学购买保健食品,首先要认准蓝帽子。
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的《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规定,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为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非营养素补充剂类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名称有24种:1.有助于增强免疫力;2.有助于抗氧化;3.辅助改善记忆;4.缓解视觉疲劳;5.清咽润喉;6.有助于改善睡眠;7.缓解体力疲劳;8.耐缺氧;9.有助于控制体内脂肪;10.有助于改善骨密度;11.改善缺铁性贫血;12.有助于改善痤疮;13.有助于改善黄褐斑;14.有助于改善皮肤水份状况;15.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16.有助于消化;17.有助于润肠通便;18.辅助保护胃粘膜;19.有助于维持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健康水平;20.有助于维持血糖健康水平;21.有助于维持血压健康水平;22.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23.对电离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作用;24.有助于排铅。
保健食品实行注册或者备案制度。《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根据《保健食品标志规范标注指南》要求,依法经注册和备案的保健食品最小销售包装应当规范标注保健食品标志。
(图为保健食品标志)
在购买保健食品时,消费者应当掌握“一看二查三辨”的要诀,确保选购安全可靠的产品。
首先要“看资质”:线下实体店购买时,务必查看商家悬挂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确认其经营范围包含保健食品销售;线上购买则要选择正规电商平台的自营店铺或品牌官方旗舰店,注意查看商家公示的电子资质证书,并完整保存交易记录和商品页面信息。
其次要“查标识”:正规保健食品必须有明显的“蓝帽子”专用标识,消费者可以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产品批准文号的真伪。同时要仔细检查产品标签、明确标注的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完整的营养成分表等信息。特别要注意核对产品批准文号格式、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关键信息。
最重要的是“辨宣传”:要警惕任何宣称治疗疾病、快速见效等违规宣传用语。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消费者应当理性看待产品功效。如发现虚假宣传或质量问题,要保留完整的产品包装和购买凭证,及时拨打12315热线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进行投诉举报。
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核实产品信息,对于大额消费或特殊需求,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疗机构或营养师的意见。同时,子女要定期关注家中老人购买的保健食品,帮助识别可能的消费陷阱,共同守护家人健康。
(图为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
供稿:崇明区市场监管局
在看点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