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繁花似锦 但对于许多人来说 春天也已悄然变成“过敏季” 据悉 近期过敏患者数量急剧攀升 其中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 几乎占了一半
年轻人成过敏“重灾区” 上周末,王晓琳约上小伙伴,满心欢喜地前往郊外踏青,想尽情拥抱大自然。可第二天,皮肤瘙痒、红疹便接踵而至,紧接着是止不住的喷嚏、鼻涕,眼睛也又红又肿。 像王晓琳这样在春季突然被过敏“盯上”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踏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门诊室,前来就诊的患者比肩接踵,候诊区人满为患。 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马莉教授介绍,从门诊统计数据来看,每年3-5月是华山医院变态反应科春季接诊患者数量最多的时候。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春季过敏高发 而年轻人群体又成为“重灾区”? 春季空气中的过敏原是引发过敏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花粉、尘螨、霉菌堪称最常见的“罪魁祸首”。除花粉外,尘螨也是许多人过敏的重要因素。 空气中的灰尘、宠物毛发皮屑等,也都可能成为过敏原,引发过敏症状。一些年轻人热衷养宠物,却没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宠物毛发皮屑在室内飘散,就可能成为过敏的潜在诱因。 不过,马莉教授也指出,因生活习惯不佳导致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过敏的案例并不少见。熬夜、不当饮食都会导致过敏症状加剧。此外,过敏反应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子女患过敏的概率可高达70%;若只有一方有过敏史,子女患过敏的概率也有30%~50%。 对抗过敏,有法子! 对抗过敏,除常规地避免接触过敏原和接受规范治疗外,马莉教授指出,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和缓解过敏至关重要。具体该怎么做呢? 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例如,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草莓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减轻过敏症状;而辛辣食物可能刺激呼吸道和皮肤,加重过敏反应。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如跑步、游泳、瑜伽等,有助于增强体质。但要注意在花粉浓度高时避免在户外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在室内运动,或者在花粉浓度较低的清晨或傍晚外出锻炼。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诱发过敏症状。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很多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这对免疫系统稳定极为不利。通过深呼吸、与朋友倾诉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过敏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科学预防和治疗,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患者症状都能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显著提高生活质量。”马莉教授表示。 医生提醒: 这些误区不要信 误区一:过敏扛一扛就能自愈 严重过敏不仅会导致眼睛、嘴唇肿胀,还有可能引发气道水肿,影响呼吸。部分患者甚至还会出现呼吸困难、气喘甚至休克的情况,危及生命,急诊中时常能遇到此类重症患者。 对于偶发且症状较轻的过敏,可能会自行缓解。但经常过敏的人,若不及时治疗,反复接触过敏原会导致过敏症状加重,累及更多器官,也会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及所花费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误区二:过敏药吃多了会有依赖性 过敏药并非成瘾性药物,服用过敏药是为了控制症状。若能明确过敏原并加以规避,减少复发,就无须长期服药。症状持续、未明确过敏原的患者长期服药,只是病情所需,并非药物依赖。 误区三:过敏和感冒傻傻分不清楚 感冒除打喷嚏、流鼻涕外,常伴有疲劳、头痛、发热等症状;过敏则多表现为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还可能伴有眼睛痒、喉咙痒等多系统症状。如果每年固定季节出现这些症状,过敏的可能性较大。不过,患者自行区分确实存在难度,建议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 误区四:容易过敏和免疫力低下画等号 在不少年轻人眼里,过敏是因为免疫力低下,需要增强免疫力来对抗过敏。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正确。过敏并非免疫力低的表现,而是免疫系统把正常、无害的物质误判为有害物质,进而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 过敏体质的人,免疫系统存在异常,接触特定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引发皮肤瘙痒、红肿,打喷嚏,流鼻涕等过敏症状。过敏与免疫力强弱没有直接关联,盲目增强免疫力并不能预防或治疗过敏。比方说有些年轻人为增强免疫力大量服用保健品或过度锻炼,结果不但没改善过敏症状,反而可能因身体过度疲劳或营养失衡,使过敏反应更严重。 此外,医生提醒:世上没有“过敏神药”,过敏治疗必须在医生专业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也不要轻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