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于各界卷起浪潮
拜师AI
也成为了爱学人士的新风尚
但作为“老师”的AI
是否完全值得依赖?
最近,西南大学大三学生董力热衷于拍下数学题发给DeepSeek:“它不仅能给我准确的回答,还能给我较为详细的解析。”“我对冷门历史人物很感兴趣,打算用好评很多的DeepSeek来试着写历史学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大一新生孙笑笑表示,她并不是历史专业学生,却对历史学很向往。在AI的帮助下,她开启了了解历史学的大门。
通常而言,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比如自习室或课堂,然而AI只需要一个手机或电脑,就能开讲,且回答都能在几秒之内给到,这对上海大学研三学生黄静来说方便很多:“提问的时间更短,但收获的东西质量更好。”随手问,随手答,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知识,是AI为师最大的好处。
李文最近发现,她对AI有了“学习依赖”。“比如我忘了一句诗句,书在背包,我却懒得伸手去拿,于是打字问AI。”更让她担心的是同一主观题她和AI有不同回答,每到这时候,她不知该相信AI还是自己。
而随着AI在教育上被广泛使用,“AI幻觉”也正出现。“AI可以模仿书籍以及网页的形式编写虚假的史料来源,同时也会编造数据库中没有的资料。”孙笑笑说。一次,她想研究明代中期某人,向AI询问,AI表示“您可以参与某大学明史研究座谈会”,但座谈会并不存在。这些不正确、会给人们造成误解的内容,即是“AI幻觉”。
但AI天然具有的巨大算力光环,或许会让一些人盲信,从而导致学习上出现错误而不自知。即使发现错误,和AI的博弈也有一番说头。网友伯润发帖表示,自己曾故意询问AI一则偏门问题,并明确提示可以回答不知道,但AI编造答案,且在网友再三反驳后才承认。
网友伯润指出AI编造答案
“使用人工智能已经不是问题,怎么用好才是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用好人工智能,就不只是掌握有关知识与使用技术,关键是使用者有无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在他看来,就AI教育而言,比起掌握技术,更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与创新。
而对于借助AI学习过程中个人遇到的种种状况,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顾晓鸣表示:“AI在进化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情况,不单单有幻觉的问题,也会有控制幻觉的新功能的相关研发。”因此在制造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十分重要。
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使用AI吗?
你遇到过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吗?
评论区聊聊吧~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林千惠
责任编辑:连翊辰
校审:沈蔚、姚佳森
终审:刘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