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在开发的药物,可以治疗30%肿瘤,尤其是在90%胰腺癌、50%结直肠癌以及30%肺癌的患者中,带来一定的疗效。”在上海宇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文波看来,药物研发不仅仅是做“好药”,更是要做“别人做不了的药”。
“做别人能做的,最终会陷入‘内卷’,但如果你的产品能够改变现状,突破当前治疗的瓶颈,市场自然会认可。”周文波相信,只有技术和产品的独创性,才能真正避免“内卷”的恶性竞争。“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这些创新技术转化为真正的治病救命的药品,技术做好了,商业的成功自然会跟着来。”
寻找创新药物研发的“万能钥匙”
“如果传统的靶向药物是用一把‘钥匙’去开启靶点的‘锁’,那么分子胶技术就好比是一个‘神奇万能钥匙’。它不仅能开锁,而且能反复使用,帮助我们治疗更多的疾病。”在谈到宇耀生物的分子胶技术时,周文波用这样一个比喻阐述了其工作原理。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更少的药物量去治疗更多的患者,同时降低药物的毒性。”周文波解释道,分子胶不需要像传统小分子药物那样直接与靶点蛋白发生长期的、高强度的结合。它的工作原理更像是一个“催化剂”,通过极小的药物量就能有效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设计的基础。科学家已经发现了4000多个与疾病相关的靶点,但85%的靶点属于“难成药靶点”,成为医药领域最难攻克的前沿阵地。
分子胶技术的创新,关键在于它能借助伴侣分子与靶蛋白形成三元复合物,实现靶向治疗。周文波提到,传统药物往往必须直接与目标蛋白结合并长时间保持结合状态,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分子胶技术则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药物能够引导伴侣分子与目标蛋白结合,从而达到抑制目标蛋白功能的效果。这一创新为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治疗思路。
“分子胶技术让我们能够治疗那些传统药物无法攻克的癌症,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公司针对该技术平台开发了多款靶向转录因子、激酶等肿瘤相关靶蛋白,未来数款分子胶产品管线也即将陆续进入临床申报阶段。
从科研到市场,种一颗十年后开花的树
对于周文波来说,创业不仅是一场市场竞争,更是一场对技术的坚守和信念的考验。“当时我们的分子胶技术刚刚起步,很多人甚至不理解它是什么。”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转化过程充满挑战,期间技术不断进化,市场认知也在不断积累。周文波始终坚信,真正的技术创新,最终一定会被市场接受。
“科研不仅仅是为了学术上的突破,更多的是要把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服务社会。”周文波希望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变成能够直接造福患者的药物,带来实实在在的医疗价值。“我们选择这些‘难啃的骨头’,是因为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经过10多年的基础研究,如果我们都选择不去攻克它,恐怕没人能做出来。而这些‘难成药靶点’也是生物医药行业最迫切需要突破的领域。”
在分子胶技术的初期,宇耀生物几乎面临着技术上的“冷板凳”时期,他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向投资人和市场阐明其价值。周文波说道,直到最近两年,技术才迎来了真正的“爆发点”。“我们做出来的产品效果比现有的技术要好,让市场看到了它的潜力。”
药物研发需要长期积淀和巨大的前期投入,产品上市的周期有时可能长达十年。尤其在早期阶段,市场的需求并不明显,投资回报也迟迟未现。在这种情况下,创业更需要具备远见和冒险精神。“如果你选择进入一个已经饱和的市场,做的是一个成熟的技术,最终很难脱颖而出。与其这样,不如去挑战那些尚未被攻克的领域。”在周文波看来,这正是他将公司发展重心放在分子胶技术上的原因。
“我们必须提前预测,未来10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哪些药物可以填补现有空白。”在他看来,这种“无人区”挑战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长期坚持和不畏艰难,才为宇耀生物打下了今天的基础。
以技术“内功”撬动“刚需”市场
对于周文波来说,药物研发的旅程虽漫长,但有一点始终明确,那就是市场的需求永远存在,尤其是那些真正的“刚需”领域。“肿瘤治疗是全球范围的刚需市场,只要你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药物就会广泛得到市场的认可。”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做一个企业,更是要将技术推广到全球,把创新带到每个需要它的地方。”周文波说道。
“真正的竞争力体现在你的核心技术和实力。”在“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之际,周文波表示,“评委们眼光独到,能够迅速识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真本领才是获得认可的关键。”
“这些比赛不仅仅是一次性的事件,更多的是一个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过程。”周文波认为,这种持续性的支持和对企业成长的追踪,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在周文波看来,大赛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资助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平台,企业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资源、合作伙伴,并得到持续的支持。“通过大赛的形式,可以把每一届的企业聚集起来,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合作。”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