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档案春秋 > 文章详情

在“浦江第一湾”,探寻吴泾时代变迁

转自:档案春秋 2025-02-20 14:24:42

这里曾创造过工业“五朵金花”集聚发展的辉煌年代,也经历过大企业关闭搬迁的转型阵痛期。如今这里焕然一新,还有了一个响亮的新名字,叫“大零号湾”。1975年,笔者的第一个工作单位是上海吴泾砖瓦厂,该厂的地理位置恰好在这里。这里便是“千年吴冲泾,浦江第一湾”。

浦江第一湾

产业更新换新颜 

“吴泾”这个地名源于黄浦江支流吴冲泾。这条河道长数里,曲折迂回,西通莺窦湖(又称樱桃河),南面有“唐子泾”(今称塘泗泾),北面和俞塘河并行。随着对岸杜行自明代中期的发展,至清代嘉庆年间,吴冲泾也逐步形成因渡口而发展的村落。

1920年3月,爱国实业家胡厥文在这里创办了中华第一窑业工场,后改称“信大砖瓦有限公司”。这应该是吴泾地区第一个工厂。由此,在1930年吴泾设乡,这是“吴泾”成为行政区划名称的起点。

1970年代的“浦江第一湾”

1958年1月,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氮肥厂在吴泾地区兴建,同年8月1日定名为“上海吴泾化工厂”,1963年9月26日建成投产,从而结束了中国化肥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随后创造了新中国化学史上的四个里程碑:自行设计、自行安装和试车国内第一套年产2.5万吨合成氨装置;建成国内第一套轻油转化年产8万吨甲醇装置;自行设计、制造国内第一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24万吨尿素装置;建成国内第一套年产10万吨醋酸装置。

上海吴泾化工厂合成氨车间(上海市档案馆藏)

1958年6月1日,由三家公私合营企业改建而成的上海碳素厂正式成立,1960年建成投产。1959年9月,吴泾炼焦制气厂第一期工程竣工投产,1960年更名为上海焦化厂,从此为上海钢铁产业提供了几千万吨的焦炭、化工原料和上亿立方的城市煤气。同年,吴泾热电厂和上海电化厂相继完成第一期工程。上述五家工厂,被称为“五朵金花”。

当年矗立在龙吴路旁的“五朵金花”

浦江第一湾”,珍藏着我的美好记忆。有两次印象颇深:一次是市里组织横渡黄浦江,下水的地方正好是我们的厂区码头,彼时的红旗映红了每个人的脸,我忙着给那次活动刷贴标语、做场地布置,青春的身影一路奔跑;另一次是从未见过的“蟹潮”来临,厂区的堤岸爬满了螃蟹,场面非常壮观。“浦江第一湾”这段水域不仅适合游泳,还适合浦江蟹的繁衍生长。多年后,我离开了那里。之后的几十年里,吴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0年10月1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吴泾街道办事处和塘湾镇建制,建立了吴泾镇。这片区域一下扩大到了37.6平方公里。该镇目前下辖8个村、19个居委、23个小区。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吴泾镇按照功能划分,对辖区土地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块是吴泾老工业基地,如今是上海市划定的战略留白区,未来定位该区域是“人工智能+科技时尚”,预留承接重大赛事和重大项目,那些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工厂已经停产,这块土地正积蓄力量,准备再创辉煌;第二块是吴泾主要的人口居住区、商业配套和产业规划区;第三块是紫竹科学园区和大学校区。

吴泾镇产业地图

目前吴泾镇围绕科技和时尚两大规划区,制定了“一轴两带三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一轴”即莲花南路科技时尚功能轴;“两带”即黄浦江创新生态活力带、北吴路秀美乡村体验带;“三区”即南部卓越科创区、西部魅力时尚区和东部前沿产业区。

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  

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不仅有产业集群区,更有“莲花盛开”的宜居社区。虹梅南路高架和隧道相继通车后,进出市区终于有了快车道;轨交15号线已经通车,将与5号线以及正在修建的轨交23号线实现三轨交会的主城区地铁网络,附近的商业也从原来的吴泾步行街“一枝独秀”,逐步发展到永德路商圈、宝龙广场、物美、永辉、紫竹等商业体。

2010年4月20日,作为世博会重点配套工程,闵浦大桥正式通车(王溶江 摄)

我们的老厂区,现在被闵浦大桥凌空跨越,厂区往北是电厂,往南是吴泾公园。自黄浦江转角向内纵深一公里的紫竹高新区,如今已经有了地标性的闵行第一湖——兰香湖。兰香湖是人工湖,与黄浦江相通,湖边独有的“粉色小仙女”是那里的另一道风景。在湖色的衬托下,周围有大片的粉黛乱子草,彩霞似的云笼雾罩,粉色花絮宛如曼妙少女,在静与动之间,随风摆动出梦幻一般的美丽。端一杯咖啡,静听鸟鸣划过湖光的波纹,凝听莲花盛开的声音,“泾”等一个盛世到来。

兰香湖粉黛乱子草美景

从江边集镇,到化工重镇,再到特色小镇。吴泾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能够发现美,享受美,越活越舒心。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吴泾也将继续认真解答如何积极融入“大零号湾”建设,如何探索“三区(校区、园区、城区)联动”发展,如何建设一座与“世界级科创湾区”相匹配的高品质科技时尚城的新课题。

稿件来源:《档案春秋》2025年第1期

图片除注明出处外,均选自“今日闵行”公众号、“方志上海”公众号

杂志编辑:徐煊

校对:王礼荣

新媒体编辑:戴舒

版式:龚紫珺





好文推荐


  • 钩沉·上海新生:破晓东方,激战外白渡桥

  • 钩沉·上海新生:保全上海工业,完整交给人民

  • 钩沉·上海新生:为上海解放“保驾护航”

  • 钩沉·上海新生:1949年5月,送给上海市民的“见面礼”

  • 钩沉·上海新生:解放初期的上海,经得起封锁,顶得住轰炸

  • 钩沉·上海新生:意义非凡的上海金融保卫战


扫码关注我们

聚焦城市记忆、留存城市发展、传承城市历史。我们架起档案为民服务的桥梁,讲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养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这里是上海市档案局(馆)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