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收就是创收,理债就是理财。岁末年初,正是企业加速资金回笼的关键节点。最近,很多全国各地各部门接连召开的重要会议中,都强调要“扎实开展清欠企业账款”“尽最大能力加快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破解地方政府拖欠大企业、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连环欠”等难题,成为一些地方关注的焦点。
回款慢、账款拖欠,是许多中小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此前,有研究机构对千名民营企业家问卷调查发现,近八成企业家表示应收账款处在较高水平,这成为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和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尤为紧张,甚至陷入资金枯竭窘境。推进清欠“稳企”,稳定企业资金链,让企业账面上有资金维系正常生产经营,有余力再投资、再生产,有助于固本培元、经济“企稳”。
对企业而言,现金流就像是血液。“供血”不足,引发的影响可能超乎预期。现代社会,产业链环环相扣,一家企业欠账,很容易加剧下游、关联企业资金紧张程度,发酵到一定规模,就可能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以建筑行业为例,我们痛恨拖欠农民工工资,但很多分包方之所以拖欠,也有上游企业清欠不及时这一因素推波助澜。地方鼓励企业“敢投”,但有的企业主却爆料,时常出现好好的生意因为缺乏流动资金而“无米下炊”,只能“临渊羡鱼”。有的企业款项不到账,不得不另行融资、额外付出融资成本,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被人为拉高。类似负面影响,都是有关部门一再强调要加力清欠的重要原因。
企业不稳,何来“企稳”?当前,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但“连环欠”“清了又欠”等,恰是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隐患所在。以“大企业欠小企业”为例,目前,很多行业是不折不扣的“买方市场”,企业“不好做”,订单难找,再长的账期可能都有公司“愿意”去接。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巨头博弈激烈,不少上游企业基于同业竞争需求,往往也有驱动力去拉长账期。表面上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似乎你情我愿,但超长账期带来的是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一旦链上企业出现问题,供应链整体都有风险隐患,导致“上游倒一个,下游停一片”。
中央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地方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加快偿还拖欠企业账款,不少地方或成立清欠专班,或部门联动,积极推进清欠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有观点认为,推进清欠,重在解决政府和央国企拖欠账款问题,做到“应付快付、应付尽付”。的确,政府和央企国企带头发挥清欠作用,有利于解开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连环套”。此外,有必要通过完善支付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建立失信惩戒机制等,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防范“先清后欠”“边清边欠”等。对待所有企业保持“一碗水端平”,是市场经济应有之义。按照契约精神、法定程序,让企业“回血”,才能让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得到更充分彰显。
(韩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