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1月17日,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沪举行。会上,众多政协委员纷纷聚焦当下社会关心的热门教育话题,撰写提案,表达自己的见解与观点。

上海两会召开期间,发布了2024年度市政协优秀提案推选名单李颖洁、方建安、姜锋、李燕等多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要“进一步推进AI赋能STEM 教育”。他们表示,AI赋能STEM教育的有效落地是解决STEM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然而,根据前期调研发现,现有的AI赋能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使用AI辅助教学的占比都不高。为此,他们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培养AI赋能STEM教育的师资人才,引进国际先进的STEM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或举办高级专题培训班、委培生等方式快速推进有关师资人才的培养;二是设立相关教学科研课题,在AI赋能教育的总体布局中,设立“AI赋能STEM教育”专项课题或基金,鼓励整个培养链条上的相关群体参与,包括AI研究者、教育者、教育辅助机构等,重点部署有基础的教育机构或学校探索一整套实施方案,摸清AI赋能STEM教育在推行中主要碰到的问题,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外,还可以提供信息化建设专项费用,以支持学校采购相关的软件使用权,增加AI赋能 STEM教育的课程实践。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双职工家庭比例的不断上升,使得婴幼儿照护问题成为年轻家庭面临的重大挑战。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我国现有近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其中超过三成的家庭有入托需求。然而,代际照料能力的减弱、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二胎政策的实施,使得家庭在婴幼儿照护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对此,市政协委员穆竟伟提交了“关于推进‘园企校地’合作,构建普惠托幼体系,解决家庭子女照料难题”的提案。他表示,可以建立“园企校地”共建共营机制,以地方园区社区为主体,整合园区内企业、学校、地方政府等资源,共同推进普惠托幼体系的建设。明确合作机制与责任分工,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引导、资金补贴、监管评估等支持,确保托幼服务的质量和安全;学校可以利用教育资源,提供早期教育课程,参与托幼服务的教育教学活动;社区负责托幼服务的日常运营,包括招生、管理、家长沟通等工作;企业提供场地等资源,以及可能的员工志愿服务,参与托幼服务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共建托幼设施与服务,利用园区内的闲置场地或新建托幼设施,为家庭提供便捷、安全的婴幼儿照护服务;结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和早期教育课程,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的有效路径。实训基地是连接政府、学校与企业多元主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推动产教融合,特别是强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对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有深远意义。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江敏、陈新、赵允等多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关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提案”。委员们表示,要创设“融”的环境,汇聚多元力量。政府需制定具体化的政策,提供政策导向和财政扶持;学校完善教育资源和师资,以保障学生在知识及技能学习方面得到系统培养;企业需主动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的培育过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和职业成长的指导。要突破“融”的关键,服务产业发展需求。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真实的产业设备和实操场景,学校可邀请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教学的设计,组织学生参与企业实习、项目实训、技能竞赛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搭建“融”的平台,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目标要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端转移。学校和企业要识别高技能人才缺口以及新兴产业技术变革带来的技能要求变化,分析行业的实时需求及相应的教育供给能力。要延申“融”的途径,打造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探索将“企业生产一线”与“师生教学现场”相融合,把企业真实环境作为育人场景,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生产性学习工厂”。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场景中完成学习,从而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具象化理解、提高对生产系统设计和调整的能力、增强生产过程中的流程观念和工作热情。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两会召开期间,还发布了2024年度市政协优秀提案推选名单。由市政协常委、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卢慧文等多名委员联名提交的提案“关于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增强上海对国际优质人才的吸引力和粘性”,以及由市政协委员、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李燕等多名委员联名提交的提案“关于大力推进商旅文体活动塑造新城大IP助力新城发展”入选。卢慧文告诉记者,许多国际优质人才都觉得上海这个城市很有魅力,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生活成本上而言,都优于东京、新加坡等地。“以协和为例,目前我们全校共有2000多位教师,其中外教就有600多位,占1/4以上。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一些知识、几项技能,或是追求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机会耳濡目染地看到,不同国家的成年人可以友好地合作、和谐地交流沟通,共同解决具体的问题,这比考试考了多少分重要得多。”在卢慧文看来,这其实是营造了一种多元文化的氛围,教会学生包容、悦纳、合作,而这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李燕强调要大力推进商旅文体活动,助力新城发展。“对于一些知名体育赛事或自主品牌赛事,要使其与景区、街区、商圈融为一体,除了已经建造好的硬件设施外,更要培育产业、植入内容、提高利用率。”据李燕介绍,高校里的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很多年前就有,说明学校早已关注到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进入这些赛事当志愿者,亲身参与,就会更有实践和体验感,使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他们也可以进入这样的公司实习,实现对口就业。而在谈及体育文化的培植时,李燕认为还是要从娃娃抓起,只有了解了这些体育项目、熟悉了项目的规则,他们才更有可能学会欣赏,或是加入其中。摄影:臧莺
轮值编辑:徐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