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柘林镇华亭海塘外侧,生活着一批百余年前从浙江岱山迁徙而来的盐民,被大家称为“海头宁”。临近冬至,天气越发寒冷。此时,许多祖籍岱山的村民延续老一辈的传统,开始制作一道过冬美味——高粱年糕。 高粱年糕,被“海头宁”称为芦稷点心或芦稷饼,形状扁圆如柿饼,蒸熟后呈豆沙色,以俗称芦稷的高粱米为原料制作而成,是“海头宁”每年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的一种“老底子”的充饥食物。 在营房村刘亚云阿姨家里,依旧保留着每年年底做高粱年糕的习惯。一大早,刘阿姨便和妹妹开始忙活起来,只见她在盆中将高粱粉和白粥混合在一起,使劲揉捏,直至面团表面光滑细腻,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高粱特有的香气。 面团揉好以后,刘阿姨便开始制作年糕,先把面团捏成一个个小团,在手里揉捏成圆饼状,一个高粱年糕便完成了,只需上锅蒸个20分钟即可出炉。“在我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这种年糕,也是记忆里最香甜的味道。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粗粮更受年轻人的喜欢,我家小朋友都很喜欢吃这个,每年都还要带点回去。”刘阿姨边做边说道。 对于“海头宁”来说,高粱年糕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份独特的记忆。在过去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高粱年糕曾是他们餐桌上的重要食物,每当冬天来临,每家每户都会做上二三十斤的量,一直吃到来年三四月份结束。为延长存放时间,他们喜欢将高粱年糕以水浸的方式存放在水缸,放置阴凉处,勤于清洗换水,可保存很长时间。 高粱年糕的吃法也是五花八门,刚做好的年糕香喷喷、糯叽叽,咬上一口嚼劲十足,白口吃已经十分美味,沾糖吃则又香又甜。此外,高粱年糕也可切片后一起炒菜,还可以用油煎炸或配粥食用,是柘林“海头宁”过年期间饭桌上的一道年味菜,让人回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善,人们的饮食也越来越丰富,但“海头宁”对高粱年糕的感情,早已融入三餐,跨越四季。每到过年的时候,做年糕、吃年糕的习惯烙在“海头宁”的心底,不仅是寄托着年年高升的美好寓意,也是在怀念过去那段难忘的时光。